中国近代以来,孙中山同志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孙中山的存在就如黑夜中一颗闪亮的星星,给在黑夜中迷失的人一点求生的希望,也给不堪一击的中国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提到周恩来,映入我们脑海的第一处场景,当仁不让地是总统府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临时)大总统府。后来历经军阀混战这里是江苏都督府,北伐战争革命军攻克南京在这里成立了南京民国政府。抗战期间这里又成为是汪伪政权的“维新政府”所在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将原来的“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改国民政府主席为总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总统府”。总统府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且对古代建筑有一定研究意义。
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我们几个调查小组乘车到此地,开始进行调查此地的任务。到总统府时,给我们调查小组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因为这里凝聚力中国革命军的心血,是革命先辈们奋勇前进的标志。我们分工很明确,三个小组分别同时进行任务。第一个小组探究相关历史文化,了解其中的历史意识,懂得总统府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到总统府纪念馆,首先走入的是大厅,映入眼帘中山先生写的的四个大字:
穿过大堂,就会看到一张熟悉的照片,相信很多人对总统府的印象就出自于这张照片。
1949年4月21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2日下午,国民党当局弃守南京。 解放军三野8兵团35军经激战解放江浦,占领浦镇、浦口。 23日上午,代总统李宗仁等撤离南京。 夜21时,35军先遣部队乘“京电”号、“凌平”号等船渡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 24日凌晨,集结于鼓楼的35军104师312团特务连奉命跑步占领总统府。 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宣告解放,红旗插上总统府。
此外,总统府后花园还透露着中国园林建筑的风格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的建筑遗存,分三个区域:中区主要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西花园、孙中山起居室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其中分布着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十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鸳鸯亭立于假山绿树之中,双亭合抱,两顶并峙,互偎互依;桐音馆掩于数棵青桐之中,每逢秋风瑟瑟、风雨飘飘之时,发出风击雨打桐叶的声音;忘飞阁又名水榭,建在太平湖东驳岸,三面临水;夕佳楼与水榭隔湖而望,每当夕阳西下,晚霞余辉光萨满楼;漪澜阁立于水中,左右只有石桥与岸相连。
西花园建筑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气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勾勒出一幅极美的江南园林画卷。细微之处更见古代建筑的精巧,南北风格的彩绘艺术扬长避短、各显神通。穿过西花园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太平湖西面围有一个黄墙小院,中央是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平房,名为“西花厅”,其外墙多用红砖,内部仍是砖木结构。
历史背景:
南京总统府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初,它是当年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到清代这里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这里;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在此大规模地兴建宏大的天王府,并在现在总统府的门楼位置建“真神荣光门”,也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并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南京总统府之名延续至今。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有着西方古典样式的门楼建筑,也就是现在最引人注目的总统府标志性建筑。这座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门楼,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和发展史,抗战时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寇在这座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总统府成为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部,继而成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里仍为国民政府大门,直至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4日凌晨攻占总统府,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宣告南京解放。
到总统府参观时间虽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孙中山的一生。
他是从革命中来,在革命中去,一生仅59 个春秋。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是跨越两个时代的有着国际影响和声誉的伟大革命家、先行者。19世纪木,在外国侵略者和腐朽的清政府双重压榨奴役下,中华民族处于危急之中,是孙中山点燃了 “倾覆满清,建立民国”的第一炬火把,使民主草命思想广泛传播,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推动了辛交革命的爆发,从而结束了中国社会 2000
多年的封建统治。
伟人己去,我们今天只能缅怀!
-走出总统府,宛如从百年的时光隧道走出。南京——
-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历
史的厚重感、沉重感,和压抑感,也许是南京这个饱经沧柔的城市曾是一次次定都,而又一次次的沦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5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