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通过参与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更加懂得了大学生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积极走出校园,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为了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此我跟随我们的实践团前往了渭南白水的“仓颉庙”。
汉字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可对于它的起源却众说纷纭,其中的“仓颉造字”之说流传最广。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为了解决结绳记事的繁琐与粗糙,夜观星辰,昼察鸟兽,根据天地万物的音容形貌始创文字,被后人尊为“文祖”全国各地兴建的仓颉庙、仓颉墓不胜枚举,但只有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仓颉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所立的《仓颉庙碑》上记载,公元162年时庙宇就已颇具规模,后经历朝历代的增修补暮,院中的建筑日臻完善,有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家、东西戏楼、钟鼓楼、厢房等等。最有意思的是两座戏楼,它们位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相对而立,可以分别上演两出大戏,是现实版的“对台戏”。究其原因是,相传仓颉生有四只眼,能够同时左顾右盼,人们为了孝敬他老人家,才设计出如此形制的戏台,在全国绝无仅有仓颉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里面的46株古柏,它们的平均树龄在2000岁,其中有一株竟都已有5000多岁,为我国最老的古柏群。而且每棵树都有着动听的名字,像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宝莲灯、柏抱槐等等。仓颉墓上原有一棵茂盛的“转枝柏”,它能预知哪个方向会遭灾,哪个方位能风调雨顺,可惜其没能预测到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在仓颉庙内还有许多座石碑,大都是书法史上的名贵宝物,从东汉、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都有。据介绍,这些石碑中的《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 (公元1754年),共28字,重现了象形文字的原貌,据说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据说,这里每逢仓颉诞辰日前后在庙中都会唱大戏,这也是“谷雨祭仓颉”的重要内容之一,方圆十多里的老百姓都会赶来看戏,这里不仅是群众祈福纪念仓颉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曾被当成西北野战军的指挥部,为解放事业做着贡献。
仓颉造字是惊天动地的事情。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思想开阔,智慧增长,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大大提高,真正开始了对天地奥秘的揭示。普天之下事理彰明,文明昌盛。或许仓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苦心孤诣从具象的事物中抽象出的文字,后人却弃之不用,反而采用图画来表情达意。大概文明的进步也在经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粗至精是跨越,删繁就简同样为飞升,人们不过是在借助不同的形式来探索内心的勃发,认识外物,认知自我,最后终将摒弃恩与怨,看开得和失,重回天人合一的自然而然。但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只凭仓颉一个人无法造出洋洋洒洒上万个文字,也有人认为,其仅是汇集了前人的成果而已。但无论如何,作为创制汉字的象征,仓颉已深受人们的爱戴,拜仓颉庙,祭文祖神,理应成为一种风尚,这是对列祖列宗的大敬,是不忘挖井人的大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短暂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本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通过参与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使我明白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人的美好意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实践的开展也必不可少。同时通过与同伴们的合作,使我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今后我将好好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完善自已,不断提高自已各方面的素质,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