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凝聚于一件东西,而并不是东西本身,非遗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历史和智慧。多彩非遗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潘鲁生为后人留下了“工匠的智慧,活态的传承”之思考。非遗只有真正进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与人交流共生的必需品,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不断延展生长。
2023年7月15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黔”绻民族文化,“江”达新村正能实践团在到达黔江后,前往濯水镇阿蓬江石鸡坨土陶生产地探寻非遗文化的奥秘,通过采访非遗文化传承人,体验土陶制作,实践团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图为参观民俗文化长廊纪念留影。
图为实践团坐车到达石鸡坨土陶制作地。
濯水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起源于宋代,流传于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黔江区,以土家族为主要传承群体,迄今为止已流传上千年。该技艺制作工序主要有采泥、粉粹、搅拌、沉淀、捏塑、拉坯、风干、上釉、烧制、出窑等。分为7个大步骤和72道小序。制作的土陶涵盖近千种生活用品,其实用性和灵活性远超于机器制作工艺品。其成品造型古朴优美,线条流畅,畅销于渝东南地区,现今已走向日本、韩国等国家,是武陵山区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载体。
图为石鸡坨土陶部分手工艺制品。
刘老师已从事土陶制作二十余年,他谈到,能够一直让他坚守土陶传承的信念来自于父辈的教诲和匠心。如今,刘老师的传承人有来自家族年轻一代的小辈、黔江区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以及一名五十余岁的贫困户中老年人。其中,他特别指出,在国家政策的帮扶和指导下,许多贫困户在学习土陶制作手艺后已实现脱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图为实践团队员对刘海龙老师进行采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土陶制作过程。
图为实践成员和土陶非遗文化传承人合影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