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流金铄石。驱车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一路的坎坷波折不断消耗着体力与精神,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军行进时的艰难与磨砺。彼时的红军,逆境加诸的恶劣条件不断蚕食着战士们的体力与意志,然而,他们内心深处那种驱逐野蛮侵略,为同胞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信念,却无尽地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赓续奋斗!
经过一阵坎坷崎岖的颠簸,红萌实践队终于抵达了兴平县魏野畴纪念馆。在这里,昔日的战火纷飞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境。纪念馆的大门缓缓打开,仿佛回响着历史长河的厚重浩瀚,带领我们走入那段红色岁月。映入眼帘的是魏野畴先生的雕像,面对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雕像,实践团成员全体默哀,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在讲解员激情生动的讲述下,我们一起回顾了魏野畴先生所处的红色年代,一幅幅珍贵的红色影像、一段段生动鲜活的文字记录了他短暂而又不朽的一生。
“发轫五四”——魏野畴,原名魏凤标,1898年3月出生于陕西兴平一户农家。他幼年丧父,七八岁进私塾念书,尊师敬长,学习用功,后考入西安三秦公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正在北京求学的魏野畴以青春的激情投入到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并因此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在他们的影响下,魏野畴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播火三秦”——1920年,他和北大学子杨钟健、刘天章、李子洲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创办《秦钟》月刊。1921年,此时的魏野畴才刚刚二十出头,却已经撰写完成了15万字的《中国近世史》一书,开始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中国近代历史。“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他所领导的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的革命烈火……”毛泽东曾这样评价。
1925年,震惊陕西的“五四惨案”发生后,魏野畴抓住时机,领导团组织和市学联,组织学生罢课、教职员罢教,要求惩办凶手,保护学生。面对吴新田的镇压暴行,魏野畴避敌锋芒,和团组织及学联负责人前往三原,继续领导驱吴运动。
“蒙难临泉”——1927年冬,魏野畴率部向阜阳以西的老集一带转移途中,被土匪部队谈万国团包围。他沉着冷静,一面做好迎战准备,一面向其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其参加起义,弃暗投明。狡猾的敌人伪装谈判,将魏野畴等人抓了起来。4月11日,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遭到敌人疯狂反扑,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奋起反击, 终因敌众我寡,被敌人打散,起义遂告失败。魏野畴被捕后,匪首谈万国多次封官许愿,进行劝降,均遭到他的严正拒绝。
4月9日晚上,魏野畴趁看守懈怠之机,帮助战友胡怀西顺利逃走,敌人恼羞成怒,将年仅30岁的魏野畴杀害于老集东边的洼地。从五四运动到英勇就义,魏野畴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血洒皖北沃土中华。在场成员无一不为先辈们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与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所折服。
随后我们得知,为我们讲解的讲解员正是魏野畴同志的重孙媳妇,更对这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感到由衷敬佩。从纪念馆出来,正巧碰见她的儿子骑着自行车赶往上课的地方。看着男孩背着书包有力地蹬着自行车驶向远方,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荡,仿佛看到了新的红色血脉赓续相传。
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功昭后人。魏野畴先生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无数共产主义革命新力量的启蒙人。有着坚定与宽容的博大胸怀。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新时代的践行者,要学习魏野畴先生艰苦卓绝和革命斗争的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为人民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坚实作风,牢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政治信念,铭记先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1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