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华南农业大学“永根班” 暑期“三下乡”知行合一实践队前往贵州遵义多个乡村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文化学习、实地走访调研和党性锤炼活动。实践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围绕“红色基因”、“非遗传承”和“强农兴农”三条主线展开,具体包括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感受浓厚爱国氛围、与多个当地党群服务中心探讨农村发展建设、与手工技艺传承人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红色”精神现底色
遵义会议陈列馆中时常出现“中央红军送给xxx百姓的xx物品”的字眼,身为党员的队员们纷纷感叹,“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红军战士们靠着和善的话语、严明的纪律、文明的举止和事事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与拥护。浓厚的军民鱼水情,是红军顺利转移的坚硬基石。时至今日,长征路上红军为老百姓着想的故事,依然在群众中口口相传。
“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的队员们在登临耸峙的小尖山时,终于体会到这是何等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岁月淘漉,虽早已洗去历史的烽烟,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已经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成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力量。
“这里的红色资源丰富、气候温凉舒适、配套设施完善,我一定要推荐亲朋好友来这边感受一下!”不少队员在各乡村走访调研中都纷纷感叹道。这些成果,主要得益于遵义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紧紧抓住“旅游兴镇”发展战略,大兴旅游基础设施,配齐“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让红色革命遗址焕发出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在虾子镇宝合村党群服务中心交流分享。杨果润 供图。
“非遗”文化亮名片
“这个蜡染图案好有民族特色,我也要买一份回去带给朋友!”面对精彩纷呈的手工艺品,队员们毫不保留地流露着自己的喜爱之情。而面对此情此景,无论是深耕刺绣蜡染的桐梓县红苗艺纺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建容,还是专攻板桥藤编的遵义市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毅,脸上总是挂着最亲切真诚的笑容,欣慰自豪之情难以掩饰。
“妹妹,这个衣服好漂亮,哪里有得卖呀?”当队员们穿上传统红苗民族服饰在龙台村红苗风情一条街体验风俗民情时,收到了不少关注的目光。苗绣非遗传承人马建容在访谈时提到,“非遗传承,年轻人参与是关键,如果没有年轻人参与其中,或许就不会有越来越多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出现。”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喜欢并加入到传承的队伍当中,非遗传承人有了更多的创新思考与行动,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队员们利用“口述”记忆的方式,记录非遗手艺传承人的发展故事,并结合自身自媒体运营和视频推广经验,制作民族特色宣传视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遵义的“非遗”名片呈现给更多的受众,为非遗文化“活态”保护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穿上传统红苗民族服饰在红苗风情一条街体验风俗民情。杨嘉怡 供图。
乡村振兴新“长征”
华南农业大学“永根班”暑期“三下乡”知行合一实践队立足遵义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充分发挥高校与大学生群体优势,将调查研究扎根田野。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和农家院坝,深层挖掘红色遵义丰富的资源,探寻乡村建设的发展历史,并记录乡村振兴历程中亲历者、参与者、贡献者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向大众展示着这片红色沃土旺盛的生命力。
“人是历史真正的主体”,无论是非遗传承人,亦或是扶贫干部、产业园负责人、村支部书记,都保存着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背景下的地方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许多对乡村建设有贡献的村官,村民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化,最终隐匿在历史的深处。实践队以记忆为基石,通过声音、文字和影像记录,采集参与乡村建设的亲身经历,记录下老百姓眼中最鲜活、纯粹、温暖的乡村记忆,建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集体记忆,也希望能够唤醒新一代人走好新时代的新“长征”。
图为实践队伍合影留念。 彭钧豪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2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