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领略社会变迁,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一地一址”红色信使团于2023年7月9日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群铁村苏嘉铁路75号桥东南侧的日军炮楼遗址组织重温中国革命史实践活动。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志愿者们沿着盛泽镇群铁村乡间小道一路向前,正值夏季,道路两旁大片的绿色美不胜收,树木郁郁,田地生机。村里住宅小区整齐划一,老年活动室、医疗站齐全,偶尔碰见几个忙农活的百姓热情地打招呼,一派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然而,当我们来到三面环水的75号桥侵华日军炮楼前时,似乎瞬间被拉回到那个炮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岁月。
苏嘉铁路建于1935年,1936年7月通车,沿线设有众多军事设施,曾在1937年的淞沪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吴江后,重兵把守苏嘉铁路,沿线修筑了许多炮楼镇压抗日武装。75号桥炮楼始建于1938年下半年,由西炮楼(两层)、营房、东炮楼(单层)三个单体组合而成,总面积119.4平方米,日军借此控制铁路以及盛泽来往嘉兴、平望的水道。1944年初,日本侵略军开始拆除苏嘉铁路沿线桥梁,至1945年初全部拆毁。75号桥日军炮楼,是苏嘉铁路全线仅存的炮楼,是日军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物证。
2003年吴江市盛泽镇党委、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等拨款对炮楼进行了修复,并修筑了驳岸、路轨等配套设施。同年,苏嘉铁路75号桥日军炮楼被中共吴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苏嘉铁路——生命线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士兵被国军击毙而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到上海、杭州的铁路交通全部阻断,军事给养、部队运送、伤员撤离等只能全部转道苏嘉铁路,吴江成为军运交通枢纽。苏嘉铁路成为前线战场的运兵线,满载抗日战士的军车从吴江境内通过,前线撤下的伤兵经苏嘉铁路向后方转移。
刚进入遗址大门,看见石头砌成的炮楼以及一段苏嘉铁路铁轨。通过这次简单的社会实践,了解炮楼内部记录着的中国那段革命史。苏嘉铁路不仅是一条军事大动脉,还是难民们的一条生命线。战争时期都有运送难民的列车经过吴江,车厢内男女老少挤得满满的,连车厢顶上也坐满了人。茅盾先生写的《苏嘉路上》正是当时这种战争时期混乱又紧张的真实场面。为了慰劳抗战将士,吴江成立了各种组织,捐钱捐物,接济难胞。
孙中山与《建国方略》
1919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霍山芜湖苏州嘉兴线”,以此配合东方大港的建设。孙中山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构成了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达疆连接起来。虽然伟人的理想终未实现,但足以证明建设苏嘉铁路的重要性。在兴建苏嘉铁路的同时,国民政府积极备战,建设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苏浙国防工程。苏嘉钱路是联络苏浙国防工程的通道。吴江是苏浙国防工程的中心,由于苏嘉铁路主要路段在吴江境内,吴江由此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军事要地。
苏嘉铁路从1935年开工到1945年被毁只有十年,这十年是一部铭刻着日军侵华罪行的血泪抗战史,苏嘉铁路75号日军炮楼作为日军侵华历史的铁证,它将时刻警示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苏嘉铁路生于战争,毁于战争。石头砌成的日军炮楼记载了日本军队的暴行以及对中国与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苏嘉铁路是一条几乎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的铁路,经历了战乱的破坏、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等待之后,在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重获新生,重新修复建成。从苏嘉铁路到通苏嘉甬高铁,一条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铁路,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见证了中国国力的飞跃。这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中国的革命史,被记录在苏嘉铁路75号桥日军炮楼遗址中,昭示着中华民族必将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性。抚今追昔,回顾中国这一段历史,令人平添“学史明志增信、强国复兴有我”的豪情壮志。一路追寻,一路探访,不禁感慨承载着“救亡图存”使命的苏嘉铁路,从其构想到毁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5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