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传统技艺不免受到影响,如何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之魅力,直播这一形式给出了答案。非遗让直播“出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搭上数字化的快车,尤其是在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形式的助力下,传统文化“火”了起来。
依托互联网平台,非遗传承人在数字时代“乘风破浪”。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纷纷在平台开设直播间。以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除了二胡、古筝、琵琶等大众熟知的中国传统乐器,埙、独弦琴、箜篌、口弦等相对小众的民乐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间触达了更多年轻人。
此外各大文化场所借力数字化,非遗焕发出青春活力与光彩。“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技术、新媒介,非遗有了让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的新表达,踏上了广泛传播的“快车道”。相关人员将流行音乐改编成适合二胡演奏的版本,一改大众对于传统乐器的印象,展现了民乐的多面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随着“国潮风起”,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与此同属,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非遗赋能产业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动能。
非遗能“火”,是因为非遗“活”了。非遗的“活”与自身的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将非遗故事传播到五湖四海,将五湖四海的老百姓请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有利于提升非遗文化的大众认知度,也有利于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
直播与非遗相互助力,为非遗重新显现生机与活力、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契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的身影显得特别活跃。诸如直播平台的助农专项活动,也让达人走进乡村,通过直播带货、内容引领,拉近城乡距离,培养当地文旅优质创作者、潜力商家,为乡村提供产业数字化模式和当地商业的线上路径。数字化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以产业“活水”带动资源向乡村流动,让人们记住文化与乡愁。
与此同时,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与大众的广泛参与。在数字化时代,应当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途径凝聚人气,更好地保护与创造性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众广泛参与,焕发民间文艺活力。直播、短视频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非遗传承者、非遗爱好者在平台上的共同参与、共同表达,让非遗价值显现,也为提升平台的内容质量。
非遗文化的线上传播,增强了年轻一代乡土认同。大量外出务工的村民是当地文化缺席的讲述者,但数字化平台为线下缺席的潜在传承者提供了线上“在场”的机会。比如当一个地方戏开启线上直播后,直播间的粉丝常常是千里之外的同乡打工人,他们借此机会参与其中,共享其乐。围绕数字平台的非遗内容,广大群众主动观察、分享和传播日常生活,积极地记录、创作、展演当地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富集乡村非遗的短视频、直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非常规地方志的属性。
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大众艺术审美素养。今天的非遗依托数字平台,打造数字时代开放式的非遗传承方式,非遗文化创造性发展过程,创新性转化,必然历经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和“破圈”的过程,我充满期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6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