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个花繁鸟啼,草木葳蕤的春城。它景色怡人,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它却又不只是景色怡人。它曾是孕育红色军魂的土壤,亦是如今承托复兴使命的平台。滇军出征,相隔未远;共富之路,犹不能忘。我们追念往昔,更庆幸于今日,由此,我们来到云南省腾冲市,从2023年7月16日开始,在当地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期间,我们参观了承载着历史厚度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观看了传承着当地文化的“非遗”皮影戏;最后拜访了代表着脱贫致富成功典例的司莫拉佤族村。我们探索每一代人的使命,并希望在这趟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第一站是滇西抗战纪念馆,令人印象最深刻是一面纪念墙,它象征古老的腾冲城墙,有城垛、垛口,表示在凤凰涅槃的滇西抗战岁月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畏强暴,用血肉铸成的铜墙铁壁。我们走过展厅,走过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体悟先辈们走过的艰苦道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裸露的皮肉;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被割开的血管;每一面旗帜下猎猎作响的嚎哭;每一寸河山上游荡哀戚的英魂,最终都于革命的烈焰中涤荡一清,先破后立,重获新生,并在纪念馆中得以具象地呈现。苦难和黑暗已然终结,但光荣的史诗仍在传唱,人民英雄永不落幕。希望吾辈青年亦如先辈,以纾国兴邦之志,立君子固穷之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一个中流击水,践履惟新的人。
图为滇西抗战纪念馆展示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亦菲 摄
随后,我们去往刘永周皮影馆,传递非遗故事,聆听非遗声音。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腾冲皮影戏,当地人又称之为“皮人戏”、“灯影子”,明洪武年间自湖广、四川一带传入,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200多年。
我们在皮影馆切身体验了这项非遗艺术的魅力,并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腾冲的非遗不仅仅有皮影戏,还有造纸、土陶和油纸伞等等,它们散落在不同的小村落中,将细小的光芒汇聚在一起,共同组成腾冲悠久的传统文化。社会学家马丁.雅克评价中国是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文明,而正是这些不曾遗落的传统技艺和不断赓续的文化传承,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也奠定了中国人民内心的情感认同。而这些历久弥新的技艺,在当今社会中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尝试: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冷门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方式会更迭,但是传承永在继续,静水流深,不可断绝。
图为极边实践队队员体验皮影艺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佳忆 摄
最后,我们探访了腾冲市清水乡的司莫拉佤族村。司莫拉,佤语当中的意思为“幸福之地”。司莫拉躺卧在群山的褶皱里,它绕开了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却面临着“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的窘境。而脱贫攻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村庄,任何一个人民。司莫拉佤族村依托殷实的生态家底,通过文旅、农旅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赋予乡愁的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景点。它并未被现代工业所侵蚀,依旧保留着湿地、森林和竹海,它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看似永远冷静客观,但仍留有温情,司莫拉因地制宜的脱贫攻坚战略就是很好的具象。现代社会绝不会放弃任何一片土地上人民的发展,却也永远尊重自然本身。正因为如此,司莫拉成为了真正的“幸福之地”。
短短几天的旅程,留给我的记忆却清晰永志,隽永深刻。我明明澈澈地知道,不能忘怀的是昔日峥嵘岁月,愈加珍惜的是今朝共富成果。从时光长河的那头看到这头,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一种绝不服输的倔强姿态不断向上攀升,于苦难中开启新的篇章,正是靠这种意志,我们每一次都能笑到最后,笑了整整五千年。 (通讯员 曹培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7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