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高素质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前提。为领会和弘扬新时代师德师风新精神新要求,学习榜样教师,涵养新时代高尚师德,了解师德引领的专业成长发展途径与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师德师风实践队开展“走基层,访名师”活动,于2023年7月22日上午9点-11点在江西省语文正高级教师黄行福家中对其进行采访。
图为黄行福老师解答采访问题。 付梦凡 供图
1983年的黄行福大学毕业后来到他的故土——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在当地的一所农村中学即付坊中学开启了他的教师生涯。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黄行福退休了,整整40年的光阴,看似具象化的时间,实则承载了他投掷在教育中无形的热爱与坚守。光阴轻了,岁月老了,可人生的阅历却愈加丰富,内在的灵魂得以升华。他说要“一心一意干一件事”,一干就是40年。他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的路,却热衷于在长期主义的路上做时间的朋友。
目光长远,立志启航。
“一生只为一事来”,所为何事?人的一辈子如何度过看似是一个很大的道理,实际上与人的志向有着紧密的联系。黄行福老师指出:“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用长远的目光去指引自身的前进,而非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把视野局限在当下,不理会旁人对农村教师恶劣生存环境的抱怨,选择扎根乡村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为农村教育添砖加瓦,一心一意干一件事。他专注于三大系列科研:农村教育系列、教育游戏系列、教育哲学系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剖析教育的现状及改善方法,他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但他从来不后悔,他的一生都在走这条他所选择的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
道阻且长,行而不辍。
“一生只为一事来”,黄行福的一生彰显了长期主义者的坚守。有所输入,才会有所输出。他爱书,爱读书。他说:“我的人生,我的命运,时刻也离不开书。”诚然,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因为常读书,常思考,所以这让他发现了语文传统教学中的不少问题,也为他的教研之路提供了研究方向。这一读,便是一生。
图为黄行福老师的书屋。 付梦凡 供图
这是他的坚持,此外,还有他的相守。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的他,多次被领导“钦点”调离农村,却始终坚守在付坊中学这“方寸之间”。面对他人对农村的批判与贬低,面对这个社会的浮躁风气,他始终用自己内心的清明去守护自己的理想。农村的孩子需要他,他就留下来。这一留,便是永远。
无论是实践中的细致观察;还是研究中的认真思考;亦或是总结里的深刻反思……这些无一不是他这一路的坚持。40年里,他不在乎外界的纷扰,只为守护内心的平静,此谓长期主义者的坚守。
不急不徐,且素且清。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能滔滔不绝者,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现如今的这个社会大多人心浮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在慢慢侵蚀人们的心智,人们选择性看到他人成就的辉煌却忘却了背后的努力;看到他人家族的优越埋怨命运不公就此颓废;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得多巴胺的快感而忽略了知识长期而系统的积累,能坐得住冷板凳,静下心来,朝着目标坚定前进的人少之又少。可是总有些人像黄行福老师一样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踏踏实实干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脚踏实地,沉淀自我。
在长期主义的路上做时间的朋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听到”容易,可“悟到”“做到”难。如何做到需要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有耐心、信心、决心;有毅力、定力、魄力;有温度、韧度、高度。要在人生之路上,用长远的目光找寻人生的目标,付诸实际的行动进行长期的探索,以智慧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坎坷与风雨。
“一生只为一事来”是黄行福老师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也是很多其他教师的坚守,他们让乡村教育更有力量,也为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引了未来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强教必先强师。所以,作为新时代预备教师团体的我辈青年更应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应参考前人正确之道路,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图为与黄行福老师的合影。 付梦凡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8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