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三下乡”活动,认为就是学校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百姓生活,让学生“自找苦吃”,但我觉得“自找苦吃”也是磨砺自我的好机会,很是期待。于是,2023年6月10日跟随学校创办的花儿之乡实践团总共七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临夏市的路途,开启了我人生中第一次“三下乡”之路。
途中,带队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此行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实践体验撰写新闻稿和调研报告。不太擅长写新闻稿的我,担忧完不成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是想去突破难关,突破自我舒适圈。
“三下乡”第一站,我们来到临夏市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进行参观,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临夏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许多古生物,看到堆积在一起的化石标本,联想到以前看到书上介绍恐龙时代的恐龙生物都是在某一时间段突然集体灭亡的,那么恐龙的骨骼化石是不是也堆积在一起?这么有趣的思想模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在书中通过文字理解来感知,而是实实在在的通过实践得来的思考与体会。
为保留第一感觉,我在开往下一站的校车上就开始草拟新闻稿,把参观了哪些,有什么意义之类的做了简述。很快,我完成了第一篇“新闻稿”——《用古生物化石对话,让世界认识临夏,临夏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认真的》,便迫不及待地发给了杨老师(我们组的带队老师),出乎意料的是,杨老师看完后,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只是让我修改一下格式或语句,而是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你别完成的那么快,对于一篇新闻稿,需要仔细的打磨,不断反复的打磨,直到打磨出新意,那才是真正的新闻稿。”我听的一头雾水,想着参观个博物馆还能有什么新意?苦思了许久,也没什么头绪,我便打算先把这件事放下,如老师说的慢慢的磨吧。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和政县工业科创实训中心。我们参观时,该中心还在装修,项目负责人向我们讲解,介绍了许多关于该中心未来设计装修的设想,预期实现的教学目的以及他们的选址时的一些事情。参观完后,我的感想就是:厉害,做的有新意,规模大。除了这些,并没有杨老师口中“新意”的头绪,我百思不得其解。为完成自己定下的“一站一稿”目标,坚持完成了第二站的新闻稿,题目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工业科创实践中心欲实现新型教学》。这次写完酝酿一整晚,仔细推敲一番后发给了杨老师,杨老师仍是那句:“再仔细打磨一番,写出点新意来。”这回,我彻底懵了,因为,通过这几天思索,我仍然没有想出什么新意切入点。于是,我又选择把它暂时放在了一边,继续杨老师说的慢慢的磨吧。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东公馆,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站。跟随导游姐姐一路参观过来的是布满岁月痕迹也抵挡不了曾经繁华的古建筑,就在我把东宫馆定义为历史遗物时,导游姐姐指着一栋看起来十分华丽的与周围现代建筑融为一体的楼房,说是最近刚补完漆的“通天楼”,属于民国时期的建筑物,却一点也不输现代建筑物的气派。这一瞬间,我把先前参观过的一系列陌生的、死气沉沉的建筑物串联了起来,属于东公馆最热闹辉煌的时代展现在我眼前。同样的,那些只属于书本上的历史人物,在曾经的某一时刻同我们一般生活着,一眼过往,感慨时间的不留情。这些灰色建筑物,容易让人们的记忆沉睡,静静的观赏才陪衬得了此情此景呢。这一次,我感慨万分,但我没有动笔,还需要仔细打磨吧。
东宫馆通天楼。通讯员 克秋盈 供图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八坊十三巷,因为觉得翻修后商业化的气息较重,行程结束得很快。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折桥村,开始入户调查。村里多以东乡族聚居,目前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分别去了经济收入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的10户人家。在入户的过程中发现,村支书对当地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受村民爱戴,是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好书记。与村民谈话中我学到,采访的基本流程以及用“拉家常”方式中获得所需要信息的能力。最后,村支书带我们来到了当地的游乐园,看着同伴们愉快玩耍的身影,我也放下矜持加入队伍,兑变我的另外一个身份——大孩子。
而在之后的彩陶博物馆及中国超级玫瑰工厂之行,浓厚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让我找不到写新闻稿的切入点。在小组会议中我问杨老师:“老师,那你认为我们之前的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实践活动中心的参观,写新闻可以写出哪些新意呢?”。在听完杨老师的说法后,我茅塞顿开,写新闻的灵感涌了上来。
当天晚上,我开始修改我之前写的新闻稿。很快,《三观临夏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叹生命之奇迹,感生物之变迁》《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工业科创实训中心敢想敢做,为下一代创造卓越教学资源》这两篇新闻稿就写了出来。很明显,现在从标题上就看出了与先前新闻稿的巨大差别。之后,我开始模仿网络上的新闻标题格式,写出了《布楞沟十年建设:汩汩清水滋润民生,行行绿树撑起希望》的新闻稿。
可以说,杨老师打通了我新闻写作的任督二脉,让我学会了沉下心来做事,不急躁,不做浮与表面的工作,踏踏实实的深入实践,体会其中的“新意”。
我不禁想起最初杨老师对我说的话:“克同学,我发现你做事就和你写数学题一样,就只是表面上会写了,但深入的你可能还欠缺一些,另外,你思考问题时,往往只会注意那些细枝末节,死盯住一点,这往往会使你忽略了大的方面,而这就是你总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卡住了的原因。”而那时的还没有深刻的体悟到杨老师所说的含义,而在经过的这次“三下乡”后,而这种道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最后一站,是“红色文化基地”——布楞沟。布楞沟给人有第一个感受就是太荒凉了,经过介绍才知道现在所看到的景象已经是经过十几年的绿化种植后的规模,曾经的布楞沟土地干瘪,当地居民没有农作物收成。这个地方也是当年习总书记建设过的,就是顶着日晒,徒步探访布楞沟,进入村民的家里就行慰问……之后布楞沟发生的变化无疑造福了村民,水引进村民家中了,树种起来了,布楞沟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修起来了。
参观着红色文化基地保留曾经村民的生活用具,听着土壁上电视剧播放着的布楞沟的发展经过纪录片,看着那院中水龙头石碑上刻着的“永远感恩共产党,吃水不忘总书记”,一颗红色的种子开始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2023年7月3日,“三下乡”活动宣布圆满结束。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西北大地,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我们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历史韵味。
“三下乡”之路,是一条让我建立文化自信的路,它体现在东公馆装修的宏伟上,体现在临夏砖雕手艺人的技艺上,体现在八坊十三巷的布局上…;“三下乡”之路,是一条坚定我“红色信念”的路,它体现在折桥村基层干部对脱贫工作的实干付出上,体现在流入布楞沟家家户户的清泉上,而这一切,折射出的是,党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殷殷关怀,使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
花儿之乡实践团合照。通讯员 周腾飞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9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