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为走进民歌,品味民歌,从传播民歌,2023年7月20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黔绻民族文化,江达新村正能”实践团来到濯水古镇进行民歌的调研采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渔鼓传承人余恒渊老人演奏现场
余恒渊老人是一位民间艺人,用渔鼓筒自编自唱。他手中的渔鼓筒又称道情,最早是道劝人为善的宗教说唱,后期脱离宗教,成为民间说唱艺术。
在采访中,余恒渊老人向实践团介绍到:“渔鼓筒作为一种乐器,是由蛇皮和竹子制作而成,发出的音更加清脆。我们用渔鼓筒自编歌曲倡导大家文明向善,宣传濯水,宣传党。”老人还与实践团分享了在2017年十九大之际创编的歌词:“渔鼓筒一打我一句话,十月召开十九大,十九大代表多有好,大家起立唱国歌……”。
图为团队成员冯淞源自编歌词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民歌与演唱自编民歌
民歌作为一种文化因多方面因素也面临着传承危机。许多地方民俗的濒临失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用“年轻”的方式盘活民歌,传承路虽漫漫,然求索之行始于足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0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