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煤炭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积极探索国家工业遗产转型与发展新路径,8月12日,中国矿业大学“煤媒与共,赓续红遗”实践团部分成员前往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累累乌金,炉火不熄。”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素有“煤炭之乡”之称。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位于大同市以西约13公里处,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一河之隔,属于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其前身为晋华宫矿,集煤炭历史,工业遗迹,现代旅游,人文景观,绿色矿山建设于一体,象征着煤炭工业的巨大力量与煤矿工人的伟大精神。2005年,大同煤矿旗下的晋华宫煤矿取得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随后将“煤都井下探秘游”和“国家矿山公园”等旅游资源整合。2018年1月,大同煤矿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在新的时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晋华宫矿遗址和大同煤矿博物馆,拍照打卡了园区内煤矸石山改造的景观及工业设备等标志性建筑物,在“矿工万岁”照片墙前回眸大同煤矿的千年开采历史,重启了历史记忆,在考证与缅怀的过程中展望建设百年同煤的历史蓝图。作为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最具魅力的核心景观,大同煤炭博物馆造型独特,由煤块、煤粒、煤矸石组合而呈深蓝色矿物晶体的形状。馆中详细介绍了煤炭的形成过程、分布、开采、利用等,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众多主题展览区,探穷煤炭形成的奥秘,寻觅地质演化的轨迹。
实践团成员在煤炭博物馆参观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馆内对历史上“以人换煤,埋葬亡魂 ”的大同煤矿“万人坑”的部分实物展览与介绍。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后,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在“以人换煤”的血腥统治下,大批被摧残致死和奄奄一息的矿工被扔到荒山野滩和废弃井洞中,形成了20多处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每一件物件旁都有相关的背景文字资料介绍,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不幸:“当时的矿工吃的是窝头、黑豆饼和发霉的‘兴亚面’”。历史久远虽无法想象,但当实践团成员亲眼看到展览区陈列的当时矿工们所吃的食物后,沉重的话语如鲠在喉。直面残酷的历史真相,实践团成员深刻缅怀悼念随历史逝去的死难矿工,并深刻意识到传承抗战精神,凝聚磅礴力量的现实意义。实践团成员细细端详展览区陈列的一件件历史物件,死者六万,生者寥寥,透过残酷的历史真相,成员们意识到到大同煤矿,这个埋有丰富宝藏的地方,同时也埋葬了我国数十万被日军迫害致死的亡魂。
随后成员来到了升级改造后的“能源革命-振兴同煤“展厅,这是博物馆新增设的展区。从“共和国的脊梁”说起,到“绿色开采,高效转化”,“清洁能源”,再到“科技兴起”,它向实践团成员细细讲述了同煤集团如何通过坚持走“减”、“优”、“绿”发展路子,建设振兴同煤。尤其是展厅对晋能控股煤炭产品“大友”牌优质煤的陈列让成员们了解到,同煤集团近年来在党的领导和指示下大力实施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开采,高效转化,全力转型升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馆内晋能控股主导产品“大友”牌优质动力煤的展览。
参观晋华宫矿遗址时,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一位有着十年下矿经验的煤矿行业工作者。通过他自述工作经历和分享所在煤矿行业十年来的变化和感悟,实践团成员对于煤矿工人的贡献和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认识更上升了一个层面。作为煤矿的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此为受访者在中采负责一线的煤矿生产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煤矿工业遗产的开发需求问题,实践团成员在此方面与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这位煤炭一线工作者表示:“煤工业文化遗留物组成了煤工业遗产。对于矿山以及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遗留物,首先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生态环保这一方面,我们要协同发展,煤工业遗产开发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条件是治理环境。”此外,为进一步探讨遗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团成员还邀请部分游客填写调查问卷,了解符合新时代方向的煤炭遗产发展路径。
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煤炭知识、考证与缅怀了红色煤炭记忆,并深刻认识到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需要以充分认识其中蕴藏的多元价值为前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文化艺术产业区模式、购物旅游区模式等多样化,多领域的创新型新煤炭工业遗产转型发展路径。当代青年需牢牢掌握科学技术和本领,运用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摹画煤炭工业遗产的发展蓝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矿工万岁“照片墙前留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