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为响应国家保护传承非遗的号召,进一步学习了解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同时鼓励、动员更多大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7月5日至7日,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经典非遗,传递中国声音”赴青岛、济南实践服务团队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走访青岛市益谦堂针灸工作室、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济南市朱家峪古城、五音戏发源地青野村、闵伟黑陶博物馆,通过问卷调研、人物访谈、亲身体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为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益谦堂针灸工作室创始人陈老师合照 胡馨怡 摄
第一站益谦堂针灸工作室
弘扬针灸文化 护佑全民健康
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陈晓东老师带我们了解到,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并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图为陈晓东老师为患者针灸 祝琳 摄
陈晓东老师原在部队习得西医的诊疗方法,并用于部队官兵的诊治。经过长期实践他惊奇发现,中医针灸见效更快,副作用更小,更有利于官兵身体的恢复。于是,陈晓东老师埋头自习针灸十余载,并成立个人针灸工作室,致力于用针灸疗法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在谈论到如何让针灸文化走出去、传播针灸方法时,陈晓东老师说到,现阶段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已逐步纳入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并在运动员治疗与康复方面有所运用。希望大学生群体可以关注针灸、了解针灸、热爱针灸。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益谦堂针灸工作室创始人陈晓东老师进行采访 陈思颖 摄
第二站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守文化本真,赴创新之路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在海慈医院了解到,针对针灸不耐受症患者,医疗工作者创造性的发明了“耳穴压丸”技术。即在耳穴处,施以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实践团成员都亲身体验了“耳穴压丸”技术,在深切感受到“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一句话的深刻内涵的同时,成员们也意识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思颖正体验“耳穴压丸” 祝琳 摄
随后,我们针对中医文化对王医生进行了有关非遗传承和对外宣传方面的采访。王医生表示,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自己文化中宝贵的遗产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的越来越好,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给非遗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思颖采访青岛海慈医疗医师 胡馨怡 摄
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青岛海慈医院中医文化长廊合影胡馨怡 摄
第三站 朱家峪古城
赏悠悠古城美景 传前人不朽精神
在山东省诸多有名的古村落中,朱家峪凭借丰厚的文化底蕴脱颖而出,被誉为“山东第一古村落”。实践团成员漫步古街,依次走过朱氏家祠、进士故居、山阴小学、女子学堂、朱开山故居、康熙古桥、黄石洞等景点,领略古建筑之风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闯关东文化展览馆前合影留念 胡馨怡 摄
众所周知,闯关东文化是朱家峪古城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朱家峪古城内,实践团成员共同参观了闯关东文化展览馆。这是一座全面记录闯关东历史、立体书写闯关东精神的主题展览馆,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1号工程”的全国性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它以300年来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发展为脉络,讲述了山东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北上,在茫茫关东大地闯出一番新天地的故事。前辈们“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闯关东精神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值得我们延续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共同学习闯关东文化的历史背景 胡馨怡 摄
第四站 青野村
五音好戏声声唱 曲韵悠扬传四方
据调查了解,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是以版腔变化体为主的全国特色独有剧种,起源于山东章丘、历程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五音戏的唱腔婉转妩媚,富于变化,因而素有“北方越剧”之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五音戏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于2023年7月6日来到了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青野村,置身于五音戏的发源地,近距离感受五音戏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在青野村五音戏长街上 胡馨怡 摄
实践团成员漫步五音长街,深入五音故里,于五音戏文化博物馆中学习了解五音戏的点滴发展历程,于古戏台处更换五音戏戏服,近距离接触这一文化瑰宝,感受其独特韵味。
从“培根铸魂”到“启智润心”,青野五音戏促进乡风、民风改善,助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青野村以五音戏为重要抓手,挖掘五音戏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编曲目《抗疫情》《村规民约》等,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青野村以五音文化为魂,与时代同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戏曲之乡的美丽蝶变。通过这次的青野村五音戏之旅,实践团收获颇丰。我们不仅感受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认识到,传承经典非遗文化任重道远,我们青少年重任在肩。我们应当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传播、传扬的责任与使命,为非遗文化的绵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共同参观五音戏博物馆 胡馨怡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互相帮助更换五音戏戏服 李锦轩 摄
第五站龙山黑陶博物馆
黑陶制艺精而美 工匠精神代代传
山东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黑陶艺术品造型端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济南市章丘县闵伟黑陶博物馆,感受黑陶文化绽放的璀璨光芒。
图为实践团与闵伟老师在黑陶博物馆合影留念 胡馨怡 摄
在济南章丘,有一位名叫闵伟的高级技师,是龙山黑陶的传承人之一。闵伟自幼醉心于陶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专研,他对龙山黑陶的制作过程已然了如指掌。每一件陶器的制作,他都亲自操刀,充满了耐心和热情。闵伟在采访中表示,制作龙山黑陶既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传统的工艺和手法,他希望能够将这段古老的历史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龙山黑陶传承人闵伟老师 胡馨怡 摄
龙山黑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更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陶瓷文化,展现了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底蕴。如今,在传承人闵伟和各路陶艺师的共同努力下,龙山黑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闵伟老师为实践团介绍黑陶发展历史 李锦轩 摄
实践团成员通过亲身参与制陶过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龙山黑陶的独特之处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大家纷纷表示,将努力将这种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项古老而珍贵的中国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闵伟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黑陶的制作过程 胡馨怡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之路漫长遥远,吾辈重任在肩,实践团此行,力求通过专业知识弘扬传承非遗文化,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让中国故事名扬四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6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