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9月上旬,为探寻江南“白龙”传说,以文艺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常州大学“白龙还乡”暑期实践小分队先后赴常州境内武进、金坛等地进行系列实践活动。
初探龙迹:白龙观、大林寺记略
将金坛民间文艺置于江南文化谱系之中,势必应对同一语境下的其他变体进行研究探问。实践团队前往常州武进,对该地区白龙传说进行问题了解。
6月30日,团队部分成员前往白龙观与大林寺进行考察。寺、观相邻,坐落于武进区横山桥镇,历史已逾千年,为省重点文保单位。两地也因“龙母投井”这一传说具有了文化上的连结。团队先后询访白龙道观办公室主任陈刚、大林寺修行僧人,获悉传说的基本流传情况,并获允察看《白龙宝卷》等文献资料,为深入研究比对提供基础性资源。随后,团队成员在观、寺内自行考察,探寻龙母井在内的多处文物遗迹。
图为团队成员与白龙观道观办公室主任陈刚进行交流。通讯员 胡艳 摄
名师讲谈:江南文艺研究方法解读
在江南农村的特定语境中,学术研究的方式方法具有关联性、普适性。为扩展学术视野、增强研究意识,实践团队成员参加江南民俗学为主题的讲座活动。
7月11日,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邀请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泳超教授作关于“太湖流域民间文艺资源收集整理与研究漫谈”的专题讲座。陈泳超教授立足“仪式文艺”的核心概念,以典型的江南地区常熟作例,首先强调研究时文本文献与田野考察彼此互释与交流的重要性。而后,陈教授详细阐述了太湖流域民间文艺资源研究的调查对象与价值,指出太湖流域丰富的仪式活动之中,蕴含民众生活和审美历史的丰富资源,具有开展整体性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团队指导老师及成员向陈泳超教授介绍了“白龙还乡”实践活动具体开展的内容,并就田野考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享。陈教授强调从现象着手的重要意义,即“聆听现象的召唤”,再结合江南传统时令,对“白龙还乡”传说流变的动力进行分析解读,为团队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参加陈泳超教授讲座。通讯员 胡艳 摄
金坛点睛:白龙寺、巨村实记
经过一定知识积累、前期材料准备,实践团队正式踏入金坛乡土,先后赴白龙寺、直溪镇巨村,与当地乡民进行深入交流,状摹乡村口中的白龙形象。
9月6日下午,实践团队成员随指导老师一同驱车前往金坛白龙寺。白龙寺位于白龙荡,为金坛白龙传说文本中龙子救母亲时以龙尾扫出的一片湖域。团队采访到白龙寺周边乡村居民,获悉寺庙于2015年翻新,而与“白龙娘娘”关系较微。乡民向团队成员介绍白龙寺所承载的主要乡俗、供奉神的主要功能等,将白龙寺发展现状作了较为基本的概述。
当天傍晚,团队驱车来到金坛区直溪镇巨村。项目指导老师、常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葛金华教授先就巨村舞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今表现方式、村民参与情况进行总括式介绍,带领团队进入“直溪巨龙宫”参观表演所使用的舞龙。随后,团队分散采访村落中参与舞龙活动的村民。
部分成员询访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欧阳洪福先生。欧阳先生向团队介绍了巨村舞龙的历史,个人对龙的创新设计以及舞龙事业的机遇和挑战。欧阳洪福先生带领团队参观白龙传说所提及的庙宇、传说文本中重要人物刘伯温在村落中的私塾,以及先前废弃的草制舞龙。
另外同学与前舞龙队骨干陈荣川先生进行系列交流。陈荣川将个人撰写的《巨龙颂》向同学进行展示,在撰写的资料中同样提及刘伯温与白龙传说的交织。
图为实践团队与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欧阳洪福先生交流。 指导老师 葛金华摄
文心点龙魂,飞还江南乡。“白龙还乡”实践小队在暑期阶段进行文献收集、任务规划、实地调研等前期筹备活动,为后续系统性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对巨村舞龙以及居民生活情状进行“画像”之后,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白龙传说民俗内涵的深耕,为文化复苏、乡村振兴提供可行路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