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立足舟山海岛经济文化现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生命活力。浙江海洋大学沧“海”“遗”珠——“焕发非遗新生 助力海岛振兴”社会实践团在2023年7月8日至7月30日期间在舟山市定海区各地,寻访舟山非遗文化,探索新时代中海岛的非遗文化振兴之路。
一个颇具意义的社会实践经历,一次难以忘怀的团队协同合作,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之旅……
单从这次经历本身而言,一群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为着完成同一个目标,从四面八方而来。即使是第一次参与实践,但是在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在同伴的鼓励下,也丝毫不会慌张,反而有条不紊的,似乎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舟山博物馆带我们探索海岛海洋文化发展史,舟山名人馆将传奇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参与实践之前,我每到一个地方,从不会想着去当地的博物馆、史迹陈列室看一看,这一次跟随着团队,才发现亲眼远比透过别人摄像头感受到的要深刻。博物馆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一方水土有一方风情,我摸到了课上老师提到的渔人结,见到了壮观的一众船只模型,也了解到了先前闻所未闻的贝壳画。
除了探访文化馆所得到的系统性经验,我们更拜访了相关的非遗文化手艺人或者专业的老师,想要进一步了解各类传统工艺的具体细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热情。他们对后辈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来,老一辈的传承者比谁都更希望他们手中的文化火炬可以一直接力下去……
寻访民迹民俗,体验人间烟火;听古今“船”说,品读历史故事。随着实践团,访完故居,又来到了由船模艺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兴国先生及其儿子钱卓伟先生共同举办的船模展舟山市工艺美术学会船模艺术研讨会,我再一次为其精美的船只所折服,细细观察,每一只船模都像是等比例缩小百倍的船只,每一扇窗、每一根桅杆、每一片帆都精细不已,仿佛只要放在水中,下一秒便会乘风破浪而起,扬帆而去。其中蕴含的“匠心”,正是那些现代工艺做出廉价玩具所远远不及的。
在亲身探索后,更清晰的感知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数代海岛人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如果被时代的尘土掩埋是多么可惜!我想,若能通过自己和队友的努力,为让传统工艺走向现代化发展,让舟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众喜闻乐见提供一点绵薄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出新时代中海岛的非遗文化振兴之路,也算是不虚此行。
经过一个月的调研学习,笔者认为非遗文化是一方土地历史的见证、人类活动变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总结先人经验的结晶。我们一致同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靠一部分人的努力,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利于实现非遗“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目标,真正惠及广大群众,让非遗成为展现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既然商业会促进文化传播,而文化会提高商业价值。或许我们可以采取“互联网+”的形式,将非遗融入时代,以非遗文化促进商业发展,同时用商业带动非遗文化的兴盛。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莘莘学子们在党团组织的带领下,以极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为核心,四散开来化作点点星火,分地调研,探索各地文化与传承,再汇成燎原之势,总结经验,为祖国的文化建设献出一份绵薄之力。每每联想到如此情形,便心潮澎湃。此次实践既为舟山非遗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走访了许多文化传承地,体会到许多非遗文化的魅力,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了个人撰稿能力和组织能力,无疑是一举多得。
(通讯员 潘许诺)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渔绳结。通讯员 李蒙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舟山市博物馆合影。通讯员 李蒙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