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上传承为舟,发展时创新作帆。从碧水青山到古街深巷,从覆着尘土的器皿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根据第三批洛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团队成员决定亲身体验栾川豆腐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探寻豆腐作坊的发展现状及所遇瓶颈,“寻脉文化,筑梦乡旅”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于2023年7月9日走进了这间坐落于伊水之畔红庙村的非遗扶贫工坊—老牌豆腐坊。
考古非遗·承载灿烂文明
绝知此事要躬行,自我实际出真知。栾川豆腐制作技艺是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为了能够更加完善、准确观察栾川豆腐的制作工艺,早上六时,团队成员早早前往老牌豆腐坊见识豆腐生产的全过程。豆腐香何来,点浆是关键。通过老师傅的讲解,山泉水泡豆、石磨磨浆、酸浆点卤、石板压榨。其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酸浆点卤是独特的栾川豆腐口感形成的关键步骤,且不添加任何的食品添加剂,这才造就了没有豆腥味儿的醇香豆腐制品。酸浆——腌制酸菜时形成的酸汁,或者是上一茬豆腐制作成功之后,锅里留下的汁水经过发酵形成的酸水。点卤时,还要根据火候和豆花的凝结程度逐渐添加,过程十分缓慢讲究。缺乏实践的设想,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实践,无法长久。于是老师傅提议让队员们亲手尝试点浆,在老师傅手把手的教学下,队员们也逐渐悟出了一些点浆的手法。发展势虽好,瓶颈亦初现。在和师傅交流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如今豆腐坊发展势头向好,但原材料要求高、制作工作复杂,而且栾川豆腐生产标准化、扩区域销售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今后,老牌豆腐坊将致力于豆腐的新鲜感和口感,并和当地的特产店扩大收入,将这项非遗技术发扬光大。
非遗宝藏·千年智慧结晶
非遗策舵以破浪,传承扬帆驶前程。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见识了非遗和乡村振兴工作相合作的显著成效,在实践中增进对民间传统技艺——栾川豆腐的认识。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身上朴实但却珍贵的工匠精神,为团队进一步探寻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融合路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润《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所提到的,人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于文物的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正如历史名人张志真所言:“养生若大补,莫若食豆腐;老幼皆适宜,休分寒与暑。”豆腐问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同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样,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宝藏。
华夏非遗·沉淀精神气质
冯骥才有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在此沉淀,薪火相传的思想精神在此激荡。一些村镇、城市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垂涎的美景、氤氲环绕的烟火气,更在于处处在、时时有的文化气息和传承下来的精神气质,沧桑厚重令人心安,沉静无言却充满生命力。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这里的人们用汗水和勤劳耕耘着这方土地,用歌声和笑声热爱着这片土地。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栾川豆腐与栾川人代代相伴,春有新豆添新味,夏有豆酥送清香,秋来豆浆暖清寒,冬夜围炉听雪落。栾川豆腐不仅能用甘美滋味一消心头的苦闷,抚慰人们的乡愁。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穿越电视机、跨越时空隧道追寻千年的非遗技艺,栾川豆腐独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质就此沉淀。这些守护遗产的人们如灯塔上的守望者,也如黑夜中的守夜人,坚守着传承的根脉。若文化无传承,余留的只能是空壳的文明和残缺的历史。岁月鹜过,山陵浸远。而吾辈青年于时代洪流之中,应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执着于理想,专注于当下,迎风奔跑,铸就人生大梦,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