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下旬,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匠承非遗 红梦引航”红色历史传播团开展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9位队员奔赴四川、甘肃、上海、广东、江西、贵州、湖北、江苏、陕西、天津、辽宁等地的十几个城市,通过走访各地红色基地,探寻相关非遗传承,宣传红色革命故事等形式,深有感悟,收获良多。
我们参观了位于天津的平津战役纪念馆、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江西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陕西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广东的广州起义纪念馆、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江苏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江苏无锡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江苏南京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连云港的抗日纪念馆、上海的鲁迅纪念馆、贵州遵义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四川成都的成都战役纪念馆等16个红色基地,随着历史的脚步,追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我们深知革命纪念馆对于党和国家是新中国共同难忘的回忆,是红色基因库。其承载的红色革命文化,凝聚着无数华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敢为人先、爱国爱民的民族大义。如今的国泰明安是代代先辈不断追求的理想,我们深感荣幸可以生在红旗下,生在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用我们的双眼看到这个先辈们创造的世界。
在各地纪念馆探访之旅中,我们也寻访了先辈们留存的数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贵州遵义的打草鞋、湖北鄂州的红色剪纸、湖北武汉的红色戏剧、江西赣州的兴国四星望月习俗、兴国山歌、江西瑞金的苏区版画、江西吉安的永新红军斗笠技艺、江西南昌起义的红色故事、湖南东部江西西部的秋收起义红色故事、上海的小校场年画等。这些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革命纪念馆承载着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一起展现并弘扬着匠人精神与时代精神,传递着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我们认为应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向青少年、青年及大众传播与推广我们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我们参观了这些红色非遗的制作、保存,了解了其后的革命内涵。时代变迁,不变的是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感相系。我们发现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需要宣传,需要传承人,需要创造新方式适应新时代,这也是国家在不断追求实现的。我可以明显感受到近年来人们的文化素养在逐步提高,诸多城市鼓励开办非遗集市、涉及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而非放在陈列馆里,为红色革命文化传播开创了新模式,多层次全方位保护非遗文化。
我们小组队员在返乡后决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红色教育宣讲。线下张贴海报,现场讲授,线上转发朋友圈宣传,组织开展了两场讲述革命故事、介绍红色非遗的宣讲会,参会人数达五十余人。虽微弱,但我们为自己的贡献深感自豪与骄傲,我们能带来的影响是被红色革命文化建设传承的道路所需要的。我们是一支队伍,千千万万个队伍汇聚在一起,迸发出的力量是无穷的。现代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的青年,需要我们承担起传递红色精神的责任,国家需要这样蓬勃的生命力,需要生命力焕发新时代的红色生机。
此次社会实践,从精神上洗涤了我们的灵魂,从物质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既锻炼了综合能力也收获了无数回忆,深感时光的珍贵。我们一同决定在未来更加努力,不断掌握知识,深入实践,为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延续红色血脉打下坚实的基础。去拼搏、去创造、去开拓进取,将此次社会实践牢记心中,追寻崇高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0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