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团队:“寻燎原星火·助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
指导老师:张玫、涂妍旭
团队成员:周自航、薄昊天、程远鑫、王志、罗悦、张佳楠、邱鑫燕、徐春燕、程俊杰、杨驰川、唐维贞珠、肖可欣、马萍、王皓、邹越超
实践时间: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15日
实践地点: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
作者:张佳楠 罗悦 程俊杰 杨驰川
摘要: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工业遗产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易于活化的特点,在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三线工业遗产改造的目的在于探寻其中孕育的文化和精神,将珍贵的遗产及精神普惠后世。涪陵乌江之畔,有一个名叫白涛的小镇,它依山傍水,安宁静谧。其中的“816核工程”是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建设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承载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寻燎原星火·助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重庆市涪陵区,深入“816核工程”遗址的实地调研,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此次调研活动,走访三线工业遗址,感知新时代三线工业文化的记忆,让“816核工程”遗址中映射的三线工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关键词:工业文明、三线建设、“816核工程”遗址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一)历史文化价值
在新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曾经“消失”多年的地方,那就是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过去,这里见证了国家绝密战备核工程“816”项目,谱写了国防建设的壮丽篇章。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来自祖国各地的先辈们听从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向祖国的大西部,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着他们的青春、热血、才华和心血,创造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重庆市涪临区白涛街道的“816小镇”和“816工程”作为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承载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816军工陈列馆”当中储存的一张张老照片、一块块展示板无声的讲述着“816工程”的前世今生,将先辈们在“三线建设”时期埋头苦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样子;先辈们成功时激动地样子,失败时永不放弃的样子;先辈们一张张生动的脸庞,弯着腰,流着汗的样子浮现在了我们眼前,沉寂的车间凝固成了历史,将先辈们的奋斗历史书写在陈列馆的每一个角落。
与小镇相距不远的“816工程”洞则有着被历史包裹的深沉与厚重:高大深邃的洞体、错综复杂的隧道和地井、控制核反应堆的精密仪表,无一不在告诉所有人,“816工程”的精密和伟大。
学习“三线建设”历程中所体现的“三线精神”,是为了探寻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为了把握其价值呈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经济价值
了解乌江岸畔的白涛工业园区,各类企业依次坐落,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满载原材料或产品的卡车进进出出,忙碌的人群在各自的岗位上埋首工作……作为涪陵四大工业园区之一,这座成立于2007年的工业园区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朝气。
而在多年以前,还仅仅只是面对“军转民”的困境努力寻找发展出路的“816工厂”。1982年6月,国防科委、核工业部发出通知,“816工程”正式转为缓建项目。面对各项工作暂停、企业发展前途不明的“绝境”,“816工厂”上上下下坚持着三线精神,以创新求生存,在经历了制造电视共用天线、摩托车消声器等一系列尝试后,于1993年建成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项目,终于建立起支柱性产业,在创新实干中绝地逢生。
如今的白涛工业园区,坚持走“科创+”“绿色+”之路,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并努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建设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截止至2020年,白涛工业园区已落户企业45家。其中,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绿色工厂1家,成为西南片区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三)国防文旅价值
深度挖掘“816工程”红色文化内涵,进一步凝聚816精神,打造白涛文旅发展新名片。
2002年,由国家批准解密;2010年,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国家机密工程向大众可畅游景区的转型;2016年,新建“816工程”展厅和“永远的工程兵”展厅,完善了“816工程”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陈;2019年,816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816小镇”正式对外开放。
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大众开放,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说明中国在国防体系上已经有了更加完备的手段,曾经的最高机密也不再机密,现今的“816工程”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工程,傲立于世界之林。“816工程”是中国三线建设阶段不能被磨灭历史的代表性工程,当年留在洞体上的标语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让人更加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
(四)绿色发展价值
随着入驻白涛工业园区的企业渐渐增多,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成为了白涛街道工作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推进产城的融合,进一步满足街道、园区教育、医疗等需要,2018年起,白涛街道启动了多种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保护中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点。白涛街道建立健全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用钉钉子的“狠劲”、以绣花的“巧劲”、锲而不舍的“韧劲”,铺就生态之路,浇灌绚丽之花。
服务园区发展的同时,白涛街道按照县级城市标准全力推进城市形象提升,实施“扩容、提质、增靓”三大工程,对城市道路、污水管网、绿化、路灯、人行道等相关设施进行了相应的升级改造,基本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并改造农贸市场、兴隆广场、山窝场镇。
此外,白涛街道还采取“拆迁复绿、见缝补绿”等措施,补植公园、沿河沿路两侧绿地,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在山坳中的装置与周围的山峦相互映衬,绿色环保已成为白涛街道的核心竞争力。
二、调研安排
2023年7月11日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816小镇”与白涛老街了解“三线精神”
2022年7月12日
选取具有代表性问题,提前制作调查问卷
2022年7月13日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816”核工厂感悟“三线精神”并访问游客居民完成调查问卷
2022年7月14日
分析问卷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022年7月15日
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完善
三、调研内容
(一)“816核工程”的历史
“816”号称“世界第一核军工巨洞”,这个浩大的工程,是当年中国最高建筑技术的结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美国也对中国虎视眈眈。而当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其他国家导弹和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之内。一旦爆发战争,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为加强战备,中央在1964年决定将国防、科技、工业逐步迁入三线地区。在这种前提下,第二机械工业部提出在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并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1966年,位于重庆涪陵白涛、设计建造拥有2001根燃料棒的水冷式反应堆的“816”工程破土动工。
816地下核工程是个占地 10.4万平方米的浩大工程。6万多建设大军在这里奋战了18年,其中光打洞便用了8年,安装设备则用了9年,建成了一条长达 20余公里的洞体工程。其中,主洞室高达 79.6米,拱顶跨高 31.2米,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内共有大型洞室 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 130多条。这些洞宛如迷宫,如果将施工挖出的土石方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 1500公里。洞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
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816 工程由中央军委直属8342部队承建。根据设计方案,“816”可抵御百万吨当量氢弹凌空爆炸的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的攻击,还可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816 工程选址经过了严密的考察,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落脚于如今的涪陵白涛镇。这里位置隐蔽,靠近水源 (核反应堆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冷却)。也为了保密,白涛镇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1966年,数万名工程兵听从祖国召唤,“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白涛。当时“816”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 ,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有一对湖南籍兄弟同在白涛参加“816”建设,两人给家里写信时,都只说在外参加三线建设,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能说。直到有一天,兄弟两个在白涛的街头相遇,才发现原来彼此都在同一个地方。
1970年,更有第54师参加抗美援越的一个团和留在酒泉基地的一个团全部归建。随后又有负责架桥铺路、建厂房和住宅区的建筑公司、涪陵区县调配的万名民工,加上从全国征调的人才和老厂转调的技术尖子也近万人进驻此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停建时,工程已经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再后来,“816工程”中的极小部分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但工程停建后的军转民艰难创业之路更是艰难,面对为数不多的国家补助,建峰集团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职工遣散,而是全厂从开垦荒山、栽茶树、做玩具、糊纸扇、养蚯蚓、种蘑菇开始 艰难起步,进行生产自救。
2000年后,才逐步对“816”工程解密以及发展成如今的模样。
(二)“816核工程”的意义
1.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1958年中苏决裂,苏联专家撤离中国,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当时的中国刚刚研发出核武器,而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将矛头对准中国,而中国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一旦爆发战争,这些地方都将是第一波被打击的对象,这种情况不利于备战,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当时中国将国土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即一线就是中国沿海和边疆地区,二线就是靠近沿海及内陆区,三线则是最内陆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三线地区的地形最为复杂,同时三线地区也是中国最隐蔽的区域,三线地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大别山、太行山等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在当时是最理想的战略大后方,如果将中国的工业迁移到更安全的三线地带,就可以保证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一旦爆发战争,中国的工业基础不至于被完全摧毁。
在三线建设中,“816工程”就是三线建设的最高机密,而这个工程是用来保护当时中国的核工业。
2.时代意义
“816核工程”遗址开放,更利于弘扬三线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群众聚焦于传承红色基因,对优秀革命传统的弘扬和再发扬,永葆创新发展精神,为升华精神文明浇筑坚实基础,为激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时代伟力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同时,三线精神还能丰富“四史”教育的内容。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继续加强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学习教育,尤其是“四史”的学习教育。三线建设战略的制定、建设过程中的曲折、改革开放后三线企业的转型发展等,都与“四史”教育内容有着很高 的契合度。凝聚着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三线精神,被赋予了强烈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意义,是“四史” 教育不可多得的意识层面红色资源。
(三)三线精神的传承
1.三线精神的内涵
三线精神是孕育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决定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伟大的三线精神。三线建 设者们在新中国国防工业领域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同时,也锻造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816 核工程”工业遗产改造时以“弘扬家国情怀、传承时代记忆”为目标,高度凝结“816”精神,其具体包括:
(1)团结协作、不畏牺牲。
“816”核工程”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由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54师承建。6 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集结于白涛,他们花费了17年时间开山掘洞、架桥铺路,76名官兵为之献出了生命。
(2)执着理想、艰苦奋斗。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物质条件还不丰富,建设者们经受住了磨难考验。“816核工程”从全国四面八方调集来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解放军官兵,这些技术精英和骨干离开城市,毫无怨言地来到祖国的西部地区。执着的理想信念支撑了他们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
(3)对党忠诚、无私奉献。
“816 核工程”要求建设者要对工程内容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工程建设者们守在大山深处,任劳任怨,一辈子坚守秘密。建设者们在山洞工作一辈子,却遵守组织纪律,甚至未能在山洞里完整走一遍,直至2010年“816”核军工洞作为景点对外开放后,他们才前往参观。建设者坚守党规党纪,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由此可见一斑。
(4)勇于创新、自力更生。
“816核工程”在山体内部建设军工基地,本身不仅是工程难题,也是科技挑战。工程停建后的军转民艰难创业之路更是体现了这一精神。面对为数不多的国家补助,建峰集团没有简单地进行职工遣散,而是全厂从开垦荒山、栽茶树、做玩具、糊纸扇、养蚯蚓、种蘑菇开始 艰难起步,进行生产自救。“到 1989 年底,‘816’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出了 16 个项目 19 种产品, 当年实现产值 3977 万元,基本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 到 2003 年,建峰集团已形成以大化肥为 龙头,多品种、多行业的经营格局。
2.新时代如何挖掘好利用好三线工业文化资源
三线建设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三线建设及其 调整改造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三线精神在今天依然 熠熠生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要运用好三线精神,构筑起社会发展 的精神新高地,为中国加快建设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继续努力奋斗。
(1)弘扬三线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2021 年,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 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记忆与传承。正如《下塔吉尔宪章》所言,保护工业遗产的动机在于这些历史证据的普遍价值,“包含于许多古老或者是陈旧的工业流程中的人类技能,是特别重要的资源,其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这种技能需要认真记录并且传播给年轻的子孙后代。
三线建设战略的制定、建设过程中的曲折、改革开放后三线企业的转型发展等,都与“四史”教育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凝聚着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三线精神,被赋予了强烈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意义,是“四史”教育不可多得的意识层面红色资源。
更加深入地挖掘“816核工程”中三线建设史料,再更加系统地论述三线精神的前提下弘扬三线精神,从中不断提炼出顺应时代规律、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精神力量。
(2)整合创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弘扬三线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三线建设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进入新时代,着力挖掘三线精神创新本质的时代特征,并与中国工业精神的时代内涵相结合,能够为更好地诠释中国工业精神提供丰富生动的历史素材。当下对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要重视如旧厂址、厂房、设备、设施等物质遗产, 同时也需重视如档案文献、口述史、音像记录等物质类的精神遗产。
若为自然型:三线工业遗产要获得生命的延续,实现活化利用,除了通过对三线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提炼精神气质之外,在改造中也要注意环境意象的营造。工业布局要求 “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工业遗产改造可采用艺术化的方式加强参观者对岩石、植物、水的感知和体验,让人在放松的状态下,与特殊环境为友,更能感同身受,快速找到方向感与认同感。
若为人造型:博物馆、陈列馆等纪念性空间是典型的人为场所,其精神内涵永远是第一位的,外在的形式只是内在精神的载体。建筑、雕塑、纪念碑等是纪念空间的基本元素,他们作为特殊的存在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真性和历史的痕迹。可利用多个空间节点之间有着顺序、流线和方向的联系,形成一条景观叙事线索,通过景观叙事线索,将菜单式的、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让参观者 达到浸润式体验,这样科学规划的仪式更能触及参观者的灵魂,实现记忆的复现与再生。进而让参观者在场所中获得感知,并产生情感共振,形成文化价值的认同。
(3)三线精神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助力,弘扬三线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地方性资源,加强地方经济圈合作。
三线精神不仅助推着新中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更是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如今实施地方经济圈的大环境下弘扬三线精神,能够为各地方经济合作发展形成新助力,能够激励中 西部地区人民更加积极主动投身于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四、调研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涪陵白涛街道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及“816核工程”遗址的游客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找阅读相关“816核工程”遗址的历史沿革、开发建设及它的保护措施。
了解该调研的研究现状,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等,把握其精神文化内涵,确立后期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过程和独特观点,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调研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个案研究法
本文以“816核工程”遗址的游客为个案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访问其参观“816核工程”遗址前后感受的变化。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涪陵白涛在新时代如何挖掘好运用好“816核工程”遗址工业文明的调研报告提供现实依据。
(3)调查问卷法
为遵循“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本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在线填写的形式,总共发放当地居民及游客问卷55份,收回问卷共55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91%。
(4)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运用 Excel 整理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同时绘制有关图表。
(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演绎、综合等知识和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逻辑分析,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调查问卷分析
(图为本次调查问卷所面对是群体的统计情况)
由饼状图可知,本次调查问卷面向群众以游客居多,当地居民其次,后为工作
人员。
(图为问卷对象对“816核工程”及三线文化历史的了解程度的统计情况)
由饼状图可知,受调查人群中对“816核工程”及三线文化的历史大概了解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完全不了解的约占百分之十八,非常了解的更为少数。
(图为问卷对象了解“816核工程”历史的途径的统计情况)
由饼状图可知,受调查人群中有大部分是通过、电视广播、 社交媒体了解到“816核工程”遗址及其历史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的宣传成效显著,但同时也不可以忽视传统传播方式的作用。
(图为问卷对象参观“816核工程”遗址后的感受的统计情况)
由饼状图可知,在受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参观后都认为“816核工程”遗址是富有教育价值的,其工程的巨大尤为震撼,在了解三线故事后更是表示意犹未尽,表示想要下次再来。
(图为问卷对象认为“816核工程”遗址发展中需要改善点的统计情况)
由饼状图可知,在受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认为“816核工程”遗址在后期旅游参观中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可近一步引进人才,如招募对三线文化等历史较为了解的志愿者为游客朋友们进行讲解。也有部分人认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设置系列文旅产品,从而促进三线精神的传播。
(图为问卷对象认为发展工业文化时关注点的统计情况)
由饼状图可知,受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在新时代挖掘好利用好三线工业文化资源应该着重发展特色产业及服务,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工业文化。除此之外,交通设施、旅游环境、旅游设施及服务质量等也是需要关注的。
五、调研总结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816地下核工程”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项目,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由中央军委决定,周恩来总理批准修建,是三线建设1100多个大中型项目的缩影。
图 1为促进团成员阅读“816核工程”建筑文献。2023.7.14 摄
“816核工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还是一座永远绕不过去的精神丰碑。它的身上不仅镌刻着一段悲壮豪迈的历史,还承载了一代人的热血和青春。
据调研了解,在核基地修建的18年间,前后总共6万余人义无反顾地为了“816核工程”的建设,告别家乡远赴白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816”职工家属为核工业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中国国防三线建设的时代凯歌!
图 2为促进团成员重温入团誓词。2023.7.14 摄
在“816核工程”中,我们回首党的百年征程与光辉历史,明确自身使命。 在鲜艳的团旗前,我们誓言激昂铿锵,承诺神圣庄严。 铮铮誓言化作心中坚定的信仰,炙热目光投递出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入团誓词的重温是团员对职责与使命的重申、反思与承诺,它增强了团员队伍的素质,发挥团员在学生中的纽带和带头模范作用。
图 3为促进团成员合照。2023.7.14 摄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完事轻”,“革命战士是块转,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们应当学习老一辈革命战士的精神,以史为启,坚定奋进步伐,再忆民族精神;以史为源,汲取信仰力量。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促进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向伟大的革命先辈看齐,延续艰苦奋斗‘三线’精神,不负青年时代使命,积极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同样要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广阔新天地中去,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刘学胜: 《用建峰精神打造的三次创业路———建峰工业集团扩张之道》,《中国农资》2009 年第 3 期。
[2]参见涪陵辞典编纂委员会: 《涪陵辞典》,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3 年,第 193 页。
[3]丁小珊:《三线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的再生路径研究》[A]1000 - 4769 ( 2021) 03 - 0198 - 09
[4]杨舒茗黄雪垠:《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7-14-12
[5]《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建筑创作》2006 年第 8 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2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