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医患关系紧张的案例频频进入大众视野,这些热点事件动辄引发各类群体在各式的社交平台上对“中国式医患关系”声讨。这些信息在带给医、患、社会多方面反思的同时,无形中向受众传递了一种消极的观点—“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不可否认,大环境下医患矛盾案例时有爆出,但是,是否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体的高度上值得我们探究……
2017年8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我为祖国献石油”社会实践队针对以上问题,开赴青岛市多个社区医院进行调研。此次调研活动开始前,社会实践队相关负责人员王晓萱针对上述问题谈到:“前期我们社会实践队,在各大医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医患矛盾确实存在,但这只是大环境下的非常态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走入医患小环境—社区医院访谈,深度挖掘医患关系。”
濠北村社区医院
上午十点,调研队伍颠簸30分钟,找到了隐匿于濠北村小区一角的社区医院。进入社区医院,社区医生正与一位患者相谈甚欢,看见调研队伍的到来,医生十分欢迎,社会实践队伍相关负责人官瑞珍感言道:“比起大医院医生的避讳与顾虑,社区医院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感触就是社区医生很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隐藏于小区一隅的社区医院摄影者:白烨
社区医院的主要负责医生是一位中年女子,朴实、平易近人,她告诉调研队伍:“我们这也就是个诊所,称不上医院……要说医患关系,患者都是一个小区的,大部分私下认识且相交甚好,几乎没有什么矛盾,一些患者比较着急、焦虑,所以,我们社区医患关系还是很好的……”访谈过后,社区医生开心的与调研队伍进行了合影,并表达了自己的荣幸与感恩的心情。
诊所医生接受调研队伍的采访 摄影者:官瑞珍
王家港社区医院
午后两点,实践队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找到了另一家社区诊所。诊所内的医生刚从办公室中午睡起,为前来打针的一位患者扎针。实践队队员待大夫忙完,来到办公室,说明来意并开始与大夫畅谈。
诊所医生与队员认真交谈 拍摄者:王晓萱
在采访中,该医生表示,自己和大医院的医生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工作时间方面,医院里的医生按时上下班,而自己的工作时间是不固定的,因此在自己休息时间里,如若乡邻有什么急事,出于感情,自己都必须去加班。第二点即是在于病人和医生的沟通方面,在医院医生每天需要接待很多人,因此他们的看病模式是快速的,而这样就会导致医生与患者间缺乏沟通交流,是不利于治疗的;但这种现象在诊所内就会好很多,毕竟诊所内的患者相对较少。第三点是关于医患矛盾的,在这方面诊所是不占优势的,因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同样的医术水平下,患者可能会更不信任诊所,责难诊所医生。总结来看,医院的看病模式是陌生人式的,而乡村诊所是熟人式的,这也就导致了种种的不同,包括医患关系,包括医生态度,包括就诊模式……“如果让我去医院坐诊,我肯定不能胜任,因为在医院和在诊所与患者的关系有太大不同了。”医生说道。
通过对包括这两所诊所在内的几家社区医院进行调研,队员们对这个问题在社区诊所的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比较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差别,是探究中国医患矛盾的必经之路,“我为祖国献石油”社会实践队希望通过造访更多的社区医院,充分认识医患大环境下小环境的特殊性,进而探究出具有多样性的解决机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