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50万林县(今河南林州)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半山绝壁上,腰系绳索,抡锤打钎,奋战10年凿出红旗渠,改变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局面,实现“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景愿。打磨出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7月4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寻红色足迹,悟二十大精神”红旗渠精神暑期实践团采访了红旗渠建设中最年轻的特等劳模——张买江,跟随老人的脚步一起回到那个激情满怀的岁月。
人物简介
张买江,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1949年7月13日出生,汉族,中国国籍,系张运仁之子。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总结大会上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1974年,经省内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回到河南省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安阳师专从事教育工作。现任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师。2023年1月,入选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正文)
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在一次点炸药时,为了保护工友不幸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在父亲的坟前,张买江的母亲对他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带着对母亲的承诺,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走上了红旗渠工地。
作为最年轻的修渠劳模,在13岁走上红旗渠工地后,他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背钎捻钻,奔波于各工地之间,他娘做的新鞋,不到一个月就磨破了,脚底板上磨出血泡,仍坚持奔波苦干,人称红旗渠工地“小老虎”,后来又学会沿山点炮。一直到红旗渠工程建成通水。红旗渠建成后,张买江又义务担当了红旗渠精神宣讲工作,宣传红旗渠精神48年。在父亲的感召下,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继续践行祖辈承诺,成了一名护渠人,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成为一名新的红旗渠精神践行者。
十几年来,张买江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用他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头可断,血可流,主席思想不能丢”老人在交流中说的这句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已经深深刻进了老一辈修渠人的心里。在采访中,张老带着队员们深情回忆了那段激情的修渠岁月,详细介绍了整个修渠的历程。并对队员们以及现在的青少年们,提出了几点殷切期望:要自力更生,发扬红旗渠精神,不等不靠不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体谅父母,报答父母,理解父母供自己读书的不容易,刻苦努力,报得三春晖。最后,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年轻一代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要有理想,有担当,传承红旗渠精神,承担历史使命。” 同学们表示一定会牢记于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红旗渠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交流结束后,老人向实践队员展示当时修渠时的珍贵照片并与其合影留念。
经过此次学习,实践队员亲身感受到了老一辈修渠人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表示要像张买江老人一样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撰稿:谢惠宇、武于哲、刘嘉豪
摄影:孙彬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14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