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感悟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历时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红旗渠。奔流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天河”,汇聚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真正开展三下乡之前,我对红旗渠并未太过了解,认为它只不过是上世纪的林县人们为了解决吃水问题,而迫不得与修建的一座水渠罢了。而当真正离开郑州,一路向北驶入安阳林州,看到巍峨高耸的太行山时,我的想法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山上也能修水渠吗?上个世纪那个年代有修渠的工具吗?如果真是全靠人力这得花多长时间才能做到呢?”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我对林县劳动人民、对红旗渠的敬畏也埋下了种子。
行程的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在红旗渠纪念馆内,我们紧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从“千年旱魔、世代抗争”到“红旗引领、创造奇迹”;从“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到“山河巨变、实现梦想”,通过观看实景模型、修建旧物、影像资料、文字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深入学习和了解了30万林县民众克服干难万阻,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战天斗地历时近十年开凿“人工天河”的艰辛历程。之后,我们来到红旗渠实地开展调研,穿过象征红旗渠精神的“红飘带”,走过蜿蜒曲折的“水长城”,三十多度的高温单单是走到“山碑”的石壁就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难以想象当年的林县人民却吃住在深山里,不论刮风下雨,用锤子凿,用小车推,硬生生克服种种苦难,成功修建了这条“人工天渠”。想到这里,我对林县人民不禁顿生敬意。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林州市止方村,走上村街道、走进村史馆,探寻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街道随山势蜿蜒向上,身边是灰瓦白墙的各类商铺。止方村用整洁完备的基础设施、古朴典雅的人文生活以及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征服了来往的行人游客,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代价值。我们走一路,看一路,对止方村的发展赞叹不绝,越发认可红旗渠精神在现代弘扬的重要性。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干部学院,感悟红旗渠精神,学思践悟二十大。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教研部部长赵章林老师的带领与讲解下,我们走进学院,了解到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伟大壮举,是因为林县人民创造并汇聚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经验总结。之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修渠劳模张买江老人,老人现身说法,为大家讲述了那段火红的岁月。张买江老人在采访中借修建青年洞为例子对以实践队员为代表的青年人寄予厚望并送出祝福。我也在张买江老人的厚望中深感时代与人民寄予的使命,深知青年一代肩负着同样伟大的历史重任。
第四站来到了石板岩村,“一根扁担颤悠悠,百货送到家门口”,数十年如一日,形成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一心为民、勤俭办社、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靠一副副扁担,架起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桥梁,铸造了影响着一代代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如今的石板岩镇正用生态“底色”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旅游+”开启经济发展多业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新动能。
之后我们离开了林州,开展了分散实践,我跟随宣讲团来到了河南南阳淅川县,走进多个基层社区,为这里的人们宣讲红旗渠精神。通过与基层社区人们的交流,我明白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倾听的价值。在宣讲红旗渠精神的过程中,我不仅传达了知识,也倾听了人们的意见和需求。这使我认识到在日后的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正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的三下行社会实践至此落下帷幕,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到了友谊和无限感动,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红旗渠精神,也为我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勇于担当、倾听沟通和敬业奉献为指引,追求卓越,不断进取,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14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