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和切实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启动实施非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根据上级团组织关于开展2023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7月4日至7月13日,河南理工大学“寻脉文化,筑梦乡旅”实践调研团前往洛阳市栾川县开展“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中我们实践调研团深入乡村一线,给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与当地游客互动交流,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密切联系群众,讲好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融相生的的故事。
勇担时代使命,助力乡村振兴。7月5日上午八时,本实践团坐上大巴开展栾川之行,调研第一站便是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红庙村。据悉,红庙村原名十瓮村,后因李自成义军来到此地与各路刀客因十瓮珠宝而相争,历经三天三夜,双方无一生存,血染土地庙,自此有红庙之称。红庙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供销合作社和根雕艺术馆。红庙村的供销记忆馆通过打造集展示、展陈、展销为一体的沉浸式消费体验馆,还原了当时的购物场景。此外红庙村供销合作社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当地运动康养、农事体验和特色美食等功能区的打造,最终实现村庄、农民和运营商互利共赢的目的。与此同时,当地根雕艺术馆也成为一个热门打卡地,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根雕起初流传于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的传统民间工艺,但是由于战争等种种原因,各传承人分散四处,其中一位便隐居此处,团队成员们都很期待能够见到根雕传承人本人。根雕取材特殊、珍贵,一般均是上百年至上千年珍贵的树根,上等的树种,融根艺与木雕之所长,每件作品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是大自然的精华,天地间之灵物。
“农,天下之大业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7月5日下午,团队准时到达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红庙村,按照计划对红庙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寻访调查,旨在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融相生的方式和途径。为探索更科学、有效的途径提供思路,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向当地村民发放了调查问卷,旨在更加系统的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经过当地居民的介绍,团队成员先参观了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唤起供销记忆,留住浓浓乡愁”的红庙村供销合作社。该馆以70年代供销文化展览为主,展示了供销社曾经经营的特色商品、物件,如算盘、老粮票、老电视、老缝纫机等,再现昔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光荣历史,传承和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这是一个以供销记忆为主题的网红打卡地,吸引团队成员穿越历史,寻找着童年回忆。随后,团队成员进入了本村第二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根雕艺术馆。经过根雕艺人赵继周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根雕已被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的形状是天然形成的,经过细致的打磨才成为了精美的工艺品。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牡丹”、“‘羊’眉吐气”、“‘福’字”等各式各样的根雕艺术品,深刻体会到了根雕艺术的魅力。最后,赵继周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根雕艺术的脉络发展,他也愿意将自己的根雕技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根雕技艺传承人。他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为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活的共同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日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团队成员初步了解到红庙村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发展变革的伟大推动力,团队成员一致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30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