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绒花,一世荣华
绒花简介
非遗绒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绒花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非遗绒花传承人
1954年,赵树宪出身在金陵城,我国的六朝古都,江苏南京。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艺术文化氛围,有一辈辈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这都是赵树宪成为非遗传人的先天优势。
可赵树宪并不是上天的宠儿,他在幼年时曾大病一场,虽保住了性命,却截掉了左腿。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残酷的现实。然而在周围人的印象里,赵树宪从来不曾自怨自艾。他享受着金陵古城带给他的感动。
身体的不便导致赵树宪19岁才初中毕业。1973年,他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做绒花学徒。这一世的绒花缘分便由此结下了。一开始,小学徒赵树宪在生产线上做滚绒。这是一份细致,但却重复机械的工作。
将熟绒在工作台上理好。用烧热软化的铜丝夹住两端一撮,一根螺旋状的绒条便做好了。赵树宪没有觉得这份工作乏味。因为绒条一次性成功,后期不能修改弥补。长度的把握,渐变色的配线选色都要凭借经验技巧。赵树宪做事踏实,肯动脑子。每天七八百个绒条做的毫无缺憾。
赵树宪的努力被领导看在眼里。将他从流水线调入设计室,成为知名手艺人周家凤的助理。对于绒花技艺,亲和的周家凤师傅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赵树宪。从绒花制作的准备工作,熟绒、染色、制作铜丝,到后期的劈绒、勾条、打尖、传花、粘花,赵树宪都一一熟练掌握,乐此不疲。周家凤也对这个爱徒很是满意。
赵树宪刚入厂时,绒花制作正是繁荣时期。对外出口量很大,是南京外汇的支柱产业。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订单的大幅减少,工厂倒闭了。许多手艺人都纷纷转行,绒花手艺也荒废了。赵树宪也不得不去了出版社做图文编辑。不同的是,赵树宪将他的业余时间都留给了绒花。他的绒花制作也从未间断过。
学徒时,他模仿,钻研,比拼。晦暗时,他隐忍,苦练,坚守。当2006年,南京绒花被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树宪作为“最后的绒花匠人”,成为省非遗传承人。千年积淀的美丽绒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两年后,赵树宪入驻南京民俗博物馆,成立了“绒花工作室”。重回老本行,已过半百的赵树宪饱含热泪。工作室里刀口划破熟丝的打尖儿声是萦绕赵树宪最动听的音符。
绒花女孩赵璐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与绒花的初识与结缘
1993年出生的李璐,是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老师的大弟子,从大学毕业后正式踏入绒花制作行业至今,她跟随赵老师学习绒花技艺已有八年。回忆起与绒花“初识”的场景,李璐老师记忆犹新。
2013年的冬天,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她,在一次学校老师组织的甘熙故居参观活动中,第一次见到了南京绒花,绒花那独特的美让她印象深刻,她也开始主动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绒花。临近毕业,李璐老师对绒花兴趣不减,得知赵树宪老师紧缺人手,她便决定去试一试。当时的“绒花坊”远没有如今规模庞大,只有赵树宪老师与征珊珊老师这两位手艺人在支撑它的运作。
正式踏入这一行业之后,李璐老师才明白,绒花制作技艺远比想象中更为繁琐,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用心对待。李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制作绒花时不断磨合的经历说:“第一次勾的条特别丑,像毛毛虫。开始制作的前一个月一直在勾条,手指上的皮一层一层往下掉,不过后来熟练了之后,再怎么勾条手指也不会掉皮了,非常神奇,可能是受到天然蚕丝的滋养吧。”
盛世绒花--非遗之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54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