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了推动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西师范大学探塘捞“龙”团队于2023年1月11日前往桂林市六塘镇六塘村村委会了解沉寂十五年之久的虾龙再现的秘密,希望从中探寻到更加普适的非遗振兴之路。
相信大家对舞龙或者舞狮都不陌生,但又有多少人听过舞虾呢?直到六塘虾龙再现于世,我才有幸看见狮、龙之外吉祥物的风采。六塘八街,每街都有一条专属的龙,而属于羊明街的就是虾龙。虾龙形状如龙虾,活灵活现,周身会有虾兵鱼将的护卫。六塘舞虾龙在沉寂十五年之后重返人世,那么它是由何而来,因何而消失,又是什么让它重返人间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团队成员前往六塘镇六塘村村委会,寻求问题的解答。
路上下着小雨,给六塘之旅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随着司机转过一个又一个的弯道,成员们的好奇心愈发强烈。在六塘村委会,秦书记以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她向我们介绍道,由于虾龙传承人周师傅去世,年轻人相继外出打工,缺乏制作的能工巧匠,以及资金问题,六塘镇已有多年无法开展虾龙活动,这就是虾龙以及许多像虾龙般非遗沉寂的原因。听到这里,我有一种无力感,许多美好的、寄托着人们美好回忆和感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在人们迎来了美好生活的今天却永远地留在了过去。
但好在,抬首望,非遗保护前景光明。如今国家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们也越发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2022年,临桂文化旅游部门邀请六塘镇在2022年的山水旅游节上展示虾龙,虽然因为疫情防控,虾龙展演团队未能参与活动,但是这却为虾龙的重现提供了契机。在政府资金支持下,秦书记邀请民间能工巧匠重新制作虾龙、组建队伍、编排动作,最终虾龙才终于能够在闹新春之时重现于世,让世人窥见其风采。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极为不易的,难以想象让一项沉寂了十五年之久的非遗重现在世人面前要经历多少困难,主任和工匠、队员们共同努力,政府部门的支持,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虾龙的再现缺一不可。
当秦书记聊到她与虾龙的故事时,我深深感受到她对虾龙这一非遗传承的情怀。她对虾龙沉寂的失落,对虾龙再现的责任,以及对帮助组织虾龙再现的自豪。十几年前的一段往事就足以感染人为其重现而努力,在秦书记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保护的某种可能,非遗传承不仅仅需要手艺人,还需要一直认可它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传播人。非遗承载着一个群体的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希望,具有极强的思想价值和魅力,感染着一位位像秦书记这样的人。
在2023年11月的东盟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虾龙的出现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大获好评,于是虾龙团队参与了闭幕式。我们没有看见虾龙的面貌,但是却在秦主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中感受到了虾龙的魅力。长达十二三米,活灵活现的大龙虾,令人震撼,见了之后念念不忘。虾龙的制作工艺复杂,呈现效果极佳。但很遗憾的是,相关负责人告诉团队成员,目前虾龙的展现将由相关部门负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最近几年虾龙不可能再活跃于世人面前。像虾龙般沉寂的非遗还有很多,但并非所有都能像虾龙这般重现。虽说虾龙的再现不是昙花一现,但是虾龙的保存、传承人的培养以及资金的筹集都是影响虾龙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一直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年来泱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璀璨的珍宝,隐藏在物质背后的喜怒哀乐值得人们探寻。非遗的传承在如今遭遇了困难,我们不能只是通过一个两个人的情怀将其传承下去,而要通过一系列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更加系统化,合理地将其传承下去。在离开之际,我们在村委会发现了一块与非遗有关的文化角,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和力量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之中,不断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我相信终有一日,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将呈现于每一片土地。(通讯员 王智慧)
图为秦书记接受团队采访。通讯员 李淑珺 供图
图为秦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虾龙制作方法。通讯员 罗秋莹 供图
图为秦书记向团队成员分享虾龙队伍在东盟会展上的精彩表现。通讯员 李淑珺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秦书记合影留念。通讯员 李淑珺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77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