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临沂1月16日电(通讯员张城瑞)2023年12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实践队伍于线下正式召开出征仪式,本次仪式确定了寒假下乡实践的时间及相关安排,并于2024年1月16日出发来到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柳编开展为期五天的活动。本次实践走进“中国柳编之都”,深入调查研究柳编产业状况,进一步促进柳编产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千家万户种杞柳,柳条编出振兴乡
1月16日,“筑梦乡村熠青春”社会实践队伍第一站来到了韩村,“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到五年盖楼房。”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村户靠着编制柳条谋生。
实践队伍此行要去拜访两位编柳老人,在去往的路上,街边堆满了已经晒好一捆捆的柳条。当队伍来到老人的家,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柳编工艺品,有柳编筐、柳编篮、更有甚者柳条编织出的小动物。在与老人交谈过程中,实践人员了解柳编悠久的历史,柳编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在唐朝贞观年间广受士子们喜爱,用于出游或藏书,柳编靠着一代又一代的手艺者对编柳的热爱传承下来。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临沭县的柳编产业陷入困境,当地青年对于柳编技艺的热情剧减,临沭县以柳编闻名,但同时受柳编产业单一化而困扰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临沭发展所考虑的重中之重。
图为实践队伍在与编柳老人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城瑞摄
坚持初心数十年,传承非遗赋新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杨进邦出生于山东省临沭县,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实践队伍走进柳编杨进邦工作室,第一眼便被屋内琳琅满目的柳编作品所吸引。在杨老的工作桌上杂乱地放着各种赛事的参赛证,在粉刷的墙面上贴着杨老工作室去往各地参赛的团队照。
坚持初心四十余载,杨进邦通过对这门艺术深厚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传统的柳编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扩大了柳编产业的影响力,让柳编制品与时代接轨,赋予了柳编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了传承这份宝贵的技艺,他不遗余力地收徒传艺。
在杨进邦的工作室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琳琅满目的柳编制品,还可以听到耳边轻轻萦绕的古老旋律,那是传统柳编工艺的独白,是岁月流转的见证。
图为杨进邦向实践队员讲解柳编制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城瑞摄
非遗助力走富路,创新走出文化县
在美丽的青云县政府,队伍受到了青云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在政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美丽青云的文化墙。在文化墙的介绍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青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地人民不仅以柳编工艺品而闻名于世,同时,这里还是板栗之乡和水果之乡。临沭融媒早在2022年宣传“板栗之乡”美誉的青云县:走进青云县,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连绵15公里的金滩栗海,大片大片的栗林郁郁葱葱,枝头上一颗颗板栗栗果撑破栗蓬。其中红色沂蒙精神更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近些年来,临沭县坚持将柳编工艺与互联网相结合,致力于打造出互联网+柳编的新型创业方案。在政府内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创业点燃梦想,科技创造未来。”政府助力推动传统柳编产业与短视频和直播领域接轨,坚持以责任、拼搏、感恩、共赢的服务态度走出一条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
图为实践队伍参观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城瑞摄
细品非遗文化美,弘扬匠心精神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青年一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文化传承需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实践队员们回顾柳编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一根小小的柳条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是勤劳的临沭人民依种植柳而生活,靠编柳而致富引起的;这变化是以杨进邦为代表的传承人不忘初心,择一事爱一生引起的;这变化是临沭县政府抓住改革开放的新风,带领人民走上复兴路引起的。青年一代应以“千枝掩映匠人手”的态度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弘扬匠心精神。
图为实践队伍在曲师大石碑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城瑞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79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