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威海1月5日电(通讯员彭雪)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外流,黄河流域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探寻该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曲阜师范大学“风起越青山,教行赴耕耘”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1月2日来到威海东杜梨村进行农村精神文明的传承和调研。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采用参观、访谈等方式,对村民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认知、需求和参与度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寻根究底 出谋划策
在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交流沟通时,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地有许多“老、难、贫”的乡村,并从中选择了东杜梨村这一个小乡村。该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村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太齐全。实践开始前,实践队员联系到了该村的村长,同时在东杜梨村进行实地调研和开展访谈工作。实践队队员在进行调研时,观察到村子里桑葚树数量众多,大面积桑葚树的存在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桑葚园区采用了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还有桑葚加工制作的体验活动,让实践队员们亲手制作了桑葚果酱和桑葚酒等。同时村中的鱼塘面积不大,但鱼塘建设环境较好,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在与村中的老人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该村开始通过桑葚养殖业发家致富,以桑葚文化为特色,建设独特文化乡村,提升乡村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且薄弱,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导致文化传承和创新受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村长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近200亩的桑葚采摘基地,村长给实践队员介绍道:“我们村致力于打造集桑葚采摘、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庄园,通过桑葚养殖等产业,我们村中的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了一些收入,村里老人脸上也时常出现笑容。”由于桑葚树的种植管理相对简单,不易遭受虫害,因此无需施用农药,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农作物。当地居民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人,田间劳作能力较弱,这种农村经济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种乡村振兴方式确实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并且劳作压力相对较小,同时也环保节约,不会产生过多的化肥残留和农药经济消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79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