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9日电(通讯员周钰晴)全方位践行大食物观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要求。
如何在新征程条件下,端好“蓝色食物”饭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已成为时代的挑战。2024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深入山东省威海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开展实地调研考察。
厘清概念,走好推广蓝色第一步
实践正式开始前,实践队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树立大食物观、发展海洋渔业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得知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空间资源、水体资源和生物资源蕴藏量巨大,具有广阔的资源开发潜力。
靠海吃“渔”,资源使然。基于大食物观视角,实践队员查阅资料了解到推广“蓝色食物”有多方面作用。如海洋动物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能够有效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另外海洋食物生产系统在空间资源占用、水资源消耗、化肥及饲料使用等方面的节约效应十分显著,有利于减少对陆地资源环境的消耗。
市场调研,走稳蓝色食物发展路
了解了基本概念,实践队深入人民群众,跨入水产市场与超市水产区,开启了对“蓝色食物”全方面调查。走进海鲜市场,看到鱼类、虾类、贝类等海鲜琳琅满目,摊主将海虹、扇贝、牡蛎按照个头、货源堆成一座座小山。“目前,海蛎子主要以散养为主,一年到头都有货,而且水质好,养的海蛎子特别肥,扇贝和牡蛎已经大量上市,扇贝价格在4~6元一斤,牡蛎的价格则卖到5元左右,价格亲民,深受消费者欢迎。”一家养殖户告诉实践队员,今年长势和肥度很好,主要销往周边城市及日照本地。“现在的海虹10块钱4斤,都是本地的。”海鲜区售货员向实践队员介绍到本地海虹最近上市,味道鲜美,价格实惠,来购买的市民很多。
图为实践队员在超市水产区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
实践发现,海鲜在居民饮食消费中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鲜美的口感以及较近的区位获得了绝佳优势,展现出居民饮食结构中特有的“蓝色食品”下蕴含的是新时代大食物观的魅力,餐桌上各式各样的水产品不仅丰富了饮食品类,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品质,更成为除传统牛羊肉奶蛋外的第二种蛋白质来源,为居民均衡健康饮食保驾护航。
图为养殖户向实践队员展示牡蛎大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钰晴 供图
寻访牧场,走出蓝色产业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增加,传统捕捞、养殖收益缩减,渔民转业、转场成为趋势,海洋牧场应运而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保护水生生物和水域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和配置渔业发展空间的有效举措。
18日下午,实践队员前往山东省威海市桑沟湾海洋牧场。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进一步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桑沟湾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东端的天然港湾,养殖面积超过了2500亩,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网箱养殖区。在我国每年5月1日到9月1日期间是休渔期禁止打捞,因此在那段时间内吃到的海鲜全部是人工养殖的成果。与此同时,海洋牧场正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集海底观光、休闲垂钓、游客接待、餐饮服务、海洋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因此海洋牧场在提供“蓝色食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图为桑沟湾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进行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钰晴 供图
图为海洋牧场内吊养牡蛎养殖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钰晴 供图
在海洋牧场作业船只的带领下,实践队登上了海上作业平台,参观了海洋牧场内海参养殖区、牡蛎养殖区、河豚养殖区等多块区域,亲身感受海洋牧场实地建设,团队成员可以清晰的看到海洋牧场内的海洋生物的生长情况和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实地打捞,采摘海洋生物,着实体验了一把“海洋的力量”。“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这些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他们个头也都很大,看着非常肥美!”一位成员这样说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与拓展,推动了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着海洋事业奋斗者们向海图强,用创新科技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将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蓝色食物”的发展中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通过深入水产市场、水产企业一线进行调研,队员们充分挖掘爱国主义与水产学科蕴含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明晰沿海地区实物消费发展现状,并利用所学知识助力建设蓝色食物新发展,躬身实践、化知为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5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