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桑围园聚起老广的财富,打造出先人未必预期到的一番经济奇迹。1月14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耕蓄云间实践团(以下简称“团队”)前往佛山市南海渔耕粤韵文化园开展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桑基鱼塘的历史文化、循环方式、延续现状开展实地参观学习,并在当地广泛访谈,一展青春风采,传承岭南文化。
图为园区水道中题字 曾昱程摄
渔耕粤韵位于西樵山下,至今保存着“千顷鱼塘万亩田”的自然生态景观,被称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桑基鱼塘。园内通过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介绍南海蚕桑的悠久历史、栽桑养蚕的具体过程、缫丝织绸生产技术的发展等,同时展出耕种、收割、储藏、加工、生活等多方面农具。
图为挂在栏杆上的捕捞用具 曾昱程摄
通过采访园区管理人员,团队得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传统基塘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产业未来空间发展逐渐变小。“渔耕粤韵作为佛山基塘农业核心保护区,希望走可持续多元化开发利用道路,将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发挥基塘农业的当代价值意义,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肯定以及创新基塘农业模式。”
图为成员访谈园区管理人员 曾昱程摄
从单一的经济效益角度看,岭南桑基鱼塘已退出其历史舞台。但桑基鱼塘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模式,亦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桑基鱼塘,使桑基鱼塘成为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旅游名片,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也使这一历史悠久的生态循环农业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图为团队一行步行在桑基鱼塘 曾昱程摄
图为鱼塘泼洒饲料 曾昱程摄
图为基地标牌 曾昱程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0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