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互联网+”赋能柳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作者:李丽

“互联网+”赋能柳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柳编,一项拥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祖先在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环境中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山东临沭,素有“中国柳编之都”称号。为让“互联网+”赋能柳编产业,促进柳编产业发展创新,助推乡村振兴,2023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进行深入调研。

互联网发展为柳编产业供能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数字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促进乡村地区数字化服务提质增效。目前通过互联网途径的柳编产品销售订单量少,所以网络销售作为一种潜在的销售渠道,为柳编制造摆脱传统产业束缚,提高档次提供了前景。柳编产业也应搭乘“互联网+”发展顺风车,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速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增强柳编产业创新能力,构筑柳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与青云镇工作人员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丽 供图

柳编产业迈入创新、可持续发展

近日,第九届中国(临沭)柳编文化产业交易会于2023年11月1日在临沭朱村文化旅游区开幕并取得圆满成功,体现临沭县柳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备受瞩目。

目前临沭县形成了以自营出口企业为骨干、手工业个体户为网点、千家万户为基地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柳编产业发展格局。柳编中小型产业体量扩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已不是柳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精品柳编日渐发展的趋势下,应更好突出柳编产品特色,为打开国内外消费市场开辟道路。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例如,近年来,欧拉公司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抖音、快手等途径拓宽销售渠道,并依托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为推广柳编系列产品开辟新途径,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生产销售、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应用。多年来,欧拉公司始终致力做行业的领先者,目前拥有100余家门店。20年来累计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销北美、欧洲,上百项设计专利,累计销售3亿多件产品。

柳编产品原料为柳条,属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可循环利用材料。柳编材料制作而成的家居产品是天然绿色的环保家居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端和末端都是环境友好型的,在回收处理到再利用的过程中也不会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柳编产品既实用又质朴,而且搭配上我们的花卉显得特别有观赏性,低碳又环保。”,欧拉公司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这类环保型材料能满足大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的追求,成为室内装饰设计材料中的主趋势,也符合国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要求,助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深化实施。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欧拉公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丽 供图

“互联网+”赋能柳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互联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重要抓手,推动农村数字化服务发展。万物互联推动柳编产业联通万物,柳编产业应在产业互联网架构中实现精准定位,走发展快车道,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线,实现柳编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走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深入挖掘非遗的市场价值,打造地标农产品,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商品化、标准化,带动当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致力共同富裕。

图为实践队员在星海直播平台前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丽 供图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互联网+”赋能柳编产业的发展潜力,互联网的发展为柳编产业供能,促进柳编产业创新,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必将获得大众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通讯员 李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2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年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岗村再次成为观……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书写科创之梦,让青春更闪耀——刘凯

引言新时代的青年不忘初心,奋斗力行,用汗水浇灌理想,用智慧开启新路,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创新无止境”。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医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与康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深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程庙村调研……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从新安百草园到智慧中药房

2024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立德创新卓越班”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屠呦呦班”共计40余人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黄山歙县是新安医……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歙县义诊暖人心

义诊温暖人心,医药点亮乡村2024年7月11日早晨,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来到了歙县经开区社区委员会进行义诊活动。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的六位专家一同上阵,…… 刘凯 方文发 杨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参观朱光纪念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25年2月5日,“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社会实践队一队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朱光纪念馆,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宣传在行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安徽工业大学的奚燕同学利用暑期返回家乡安徽铜陵,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旨…

【班团建设】“借院校之花,结学习之果”——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专家讲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与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命题。2024年12月13日,法学2303团支部全体成员齐聚马房山校区西院会议中心…

最新发布

知识如阳光,情谊似春雨
知识如春雨,情谊似阳光——曲阜师范大学学子在遗棠村的社会实践掠影2024年1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社会青春行动”小分队成员前往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遗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开了一次深入的社会…
守护平安,筑牢防线
守护平安,筑牢防线——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社区青春行动小分队为了深入理解社区管理与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社区青春行动小分队的成员高晨宁于2024年1月23日访问了潍坊市佳利秀水小区…
聂家庄泥塑的前世与新生——曲阜师范大学寄道非遗,泥韵乡采调研队
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15日电(通讯员王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加重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独具魅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切实了解非遗在当地的传…
尚古品韵博物行 探文求创得真知
尚古品韵博物行,探文求创得真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2024年1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古韵新声,格物致‘知’”实践队的队员张悦在著名的书画之乡山东省菏泽市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拜访当地博物馆…
益暖童心,筑梦起航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社会弱势…
拾柳编遗韵,观今日乡村
中国共青团临沂1月16日电(通讯员蒋孟君)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临沐县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柳编产业链现状,深入调查…
实践出真知,看看大学生的寒假下三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断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基本方向。为积极响应习近…
挥动寒调之桨,激荡红色光芒
(通讯员刘艺文2024-1-23)寒风吹,战鼓擂。2024年1月23日,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萤火虫实践队队员们怀着激昂的心情开展了寒调的工作。寒调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天,而坚持不懈是这次寒调成功的关键…
送教下乡,播撒文明;育人成才,传承经验
2023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坛育新知,强师筑未来”社会实践队在山东各地开展为期三天的有关下乡助教强教坛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提升实践效果,确保实践的顺利进行,团队与学校负责人提前取得…
清扫街道,净化社区
清扫街道,净化社区——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社区青春行动小分队为积极响应街道环保要求,进一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营造整洁有序的社区环境,弘扬爱护环境的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营造和谐社区氛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