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非遗焕发新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了探究柳编技艺的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社会实践队来到临沂市临沭县,开展以柳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远处的山脊上,隐隐约约笼罩着些雾气。汽车缓缓启动,透过窗,我们看到了大片的田野,地里并没有什么作物。冬天似乎就是这样死气沉沉的,褪去颜色的大地难免流露出荒凉之感。但透过一排排的杞柳茬,我们又好像已经能想象到杞柳丰收的宏大场面。农民拿着趁手的工具,聚在一起收割柳条,然后将收割好的柳条分批捆成捆,堆在一起,用货车或挖掘机运输到指定场地。
我们走进了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上了年纪的老人多少都会些这编柳条的功夫,寒冷的冬季似乎并没能阻挡村民们编柳条的脚步。走进农户家中,他们的院落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堆着晒干剥好皮的杞柳条。据村民介绍,农闲时节,村民们总是聚在一起编织柳编制品。我们仔细观察了他们编柳条使用的工具,就是简单的钳子、米尺、刷子、打磨工具等,“最高级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精致的柳编工艺品并没有用高级的焊接方法,全靠村民的个人手艺。只见一根根杞柳条在村民们手指间穿梭,像用毛线织毛衣一样,最后被牢牢固定,杞柳条很快变成了杞柳筐。
图为村民们使用的柳编工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康源 供图
我们拜访了临沭县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进邦先生。杨师傅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手稿,手稿上画着各种复杂的柳编工艺品图,还有表格及大片的文字记录。这是他多年来四处走访,收集资料,潜心钻研后总结的成果。“将临沭柳编传承下去,让临沭柳编走出去。”提到关于未来对于柳编技艺的规划,杨进邦老师这样说道。通过与杨师傅交流,我们对柳编及柳编手艺人肃然起敬。对于像杨师傅这样的手艺人来说,柳编编的不仅仅物件,更是作为非遗手艺人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进邦老师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康源 供图
图为部分柳编成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康源 供图
经过这次活动,我对乡村振兴下的非遗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考。提到非遗,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往往是关于传统技艺的发掘与保护,但仅仅是保护又如何能让传统技艺在这个时代有新的出路?总结来看,非遗想要获得新生,必须要立足时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传统文化并没有遭到摒弃,而是逐渐打破发展困局。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亲自体验非遗文化,并把它制作成短视频,让非遗文化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关注度大幅提高,收获一致好评。
柳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只要选好发展道路,必将获得新生。在艺术形式上,传承与创新齐飞,临沭柳编的设计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品味。在参观库房时,我们发现柳编成品不只有我们之前认为的单一的篮筐、桌椅,还有形状各异的流行装饰品,柳编技艺也已经从杞柳发展到编铁丝等其他材料,传统柳编被激发出创造力与生命力。在宣传上,临沭柳编现大都销往海外,内地市场并未完全打开,开拓内地市场的销路,还需借助网络直播、线上购物平台等增加柳编工艺品知名度。(通讯员 李康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5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