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20日电(通讯员 鞠文豪)。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党中央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了解党的二十大以来乡镇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设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变废
为宝”社会实践队于1月17日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店集社区大官庄村进行寒假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村庄在垃圾分类、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公害处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分析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寻求改善方法。并通过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宣讲,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努力。
实践方出真知,切身考察知情况
实践队成员们来到大官庄村进行了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践调查活动。首先队长向队员们介绍了活动放案和队伍分工,队员们分工明确、展开实地调查。分组后,队员们对大官庄村的村庄垃圾回收和分类情况进行了考察,对于每一个垃圾分类站点进行了记录,记录考察发现,大官庄村已经初步建成了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村庄的垃圾回收点数目
较少,垃圾的回收处理不及时,大批垃圾“无桶可入”,以致大批垃圾堆放在桶外,不仅影响村容村貌,破坏村庄环境,更为垃圾回收工作增添了麻烦。村庄垃圾分类点比较基础,只有简单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分类,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薄弱,垃圾分类知识欠缺,并没有很好的将垃圾分类落实在行动上,具体表现在垃圾桶中垃圾错放或者直接将整袋垃圾直接倒入垃圾桶内,垃圾分类的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为低下。
宣传垃圾分类,共筑绿色乡村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对于垃圾回收利用的看法和了解,实践队员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村庄的居民进行了纸质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村庄中居民多数为老年人而青年人较少,在垃圾分类上普遍存在认知薄弱,学习困难的情况。一名在读高中生向实践队员表示:“现在的新生代都比较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村里也经常会有人员宣传垃圾回收利用,但由于村庄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老龄人口占比高的原因,垃圾分类的宣传困难重重。”实践队员由此向村委会提出建议,应该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村庄老年人口占比高的现状,可以针对性的在垃圾分类的标识牌设置大量的图片标识以及色彩区分。促进老年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通过识别垃圾分类标识牌进行一定的垃圾分类行为。
接下来实践队队员向村民进行垃圾回收利用宣传并为其发放相关宣传手册。队员们向村庄村民仔细讲解垃圾回收利用的知识,并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村民,引导村民掌握垃圾回收利用的知识。村民李大爷表示:“之前的垃圾都是随便装一丢,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不懂得垃圾分类的好处,即使有人来宣传,也不爱听,实践队员们结合生活的宣传才是真正有用的宣讲。让我学到了许多垃圾分类的知识。”
落实垃圾分类,实践队员在行动
实践队员和辖区居民共同清理村庄周边的垃圾,特别打扫了村庄垃圾回收点,原本脏乱差的垃圾回收点焕然一新,实践队员还深入村民家中,帮助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借此进一步深化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同时,帮助村民进一步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将生活中常见的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可回收的装在一起,倒入可回收垃圾桶,实现资源回收;将废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由专业人士进行特殊处理;指导村民将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粉碎后与家禽粪便混合,发酵后变成有机肥,还田肥地。按照这样的垃圾分类标准,既方便了垃圾处理人员、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本次在大官庄村的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不仅增加了实践队员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更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场化垃圾分类为全民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这是一件人人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还是一件影响中国绿色发展转型的实事。”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可以促进群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而不管是垃圾分类投放还是收集、转运、处理各个环节,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队员们,祖国的新生代,未来的主力军,更应带头行动,用自己的青春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绿色农村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02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