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1月15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彝乡”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队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湾丘彝族乡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对彝族乡村民进行访谈以及小范围儿童主题教育等形式,力求深入了解湾丘彝族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探寻少数民族文化根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彝汉交融 教育助力
1月16日,实践队在当地彝族聚集地展开了实地调研。队员们从一名彝族在读大学生处了解到,她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搬到了县城里,只有在重大节日时会返回位于彝族聚集地老家。在县城里,她接受了更为优质的教育,所以才有机会考取大学。随着穿梭于彝汉两个民族生活的彝族人越来越多,彝族文化也在这样的交流中得到传播和理解。
实践队发现,当地学校在儿童安全教育方面较为成功,但其教学的形式还较为单一。为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队员们在与当地学龄儿童的交流中有意识地涉及了拐骗、校园欺凌以及儿童自我保护的相关内容。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陌生人敲门,你会怎么做?” “我会先假装家里有大人在,然后第一时间给爸爸打电话。”“假如在学校里遇到高年级同学欺负你,你会怎么办?”“我会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你们这些应对方法是谁告诉你们的?”“老师在班会上讲的!”
为丰富当地儿童安全教育的教学形式,实践队于1月20日在老麻窝村委会,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对当地留守儿童开展了“四防”(防拐卖、防诈骗、防欺凌、防侵害)主题教育,以期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帮助当地儿童进一步增强安全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番茄领跑 水果助力
1月18日,实践队对当地番茄种植业进行了调研。通过与农户的交流以及到番茄大棚体验丰收带来的喜悦,实践队深刻体会了彝族乡经济发展的特色与变化。“以前彝族乡主要种植的是甘蔗,但后来有人开始种植大棚番茄,再加上政府也通过资金补助鼓励种植。因为种番茄能赚更多钱,所以种植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我们家也是这样,生活条件变好了,也有钱让我家女儿去上大学喽!” 从农户骄傲的神情中,实践队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为当地村民带来的福祉。据了解,番茄种植户单日产量最高可达2吨,年收入可达15-20万人民币。
当地充足的日照时长和昼夜温差,造就了好品质水果的生长环境。除了大棚番茄外,彝族乡很多地方还种植芒果、葡萄、甘蔗和火龙果等多种水果。番茄和水果的错峰成熟为当地村民搭建了较为稳定的收益结构,共同为彝族乡经济添砖加瓦,共助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老有所依
1月19日,实践队有幸采访到一位81岁高龄却仍在行医的老党员。“爷爷,您岁数这么大了,还一直在为大家看病啊!” “停不下来嘛!年轻时当医生是为了争做上进青年!现在帮人看病不是为了赚那几个钱,而是看到大家健康,心头就安逸嘛!”
谈及到爷爷日常的生活开销,“除了平时自己赚的钱,国家还会给我们发养老金。金额从最开始每个月60块上涨到现在的120块。像我们这样8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还要发50块的高龄养老补助。”老党员爷爷代表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老人群体,正是国家的养老金政策让乡村老人老有所依。
从彝族女孩走出深山,到农村女孩追逐梦想;从当地村民收入稳定,到老人生活有所保障;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到儿童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能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彝族乡的真正落实。通过此次实地调研,队员们理解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刻内涵。站在新时代,更应挑好新重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更应当在实践中深刻领悟、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
彝汉交融,共同发展。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03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