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留守儿童与养老的现状,建设人文关怀服务体系,传递爱与温暖,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携手同行”实践团成员利用寒假实践机会,分散前往多地进行社会实践,由于我家位于青岛市,于是我于2024年1月15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进行实践,同时我作为实践队伍中的一员承担了调查问卷部分问题的设计和宣传工作以及材料的拍摄工作。因为是首次参与有关留守儿童与养老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感悟颇深。
由于我是首次参与有关留守儿童与养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快速融入团队、更好地了解其现状以便后续研究活动的进行,我提前查阅了相关材料。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其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202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这冰冷地数字背后是1550万个16岁以下、连续三个月以上由农民父母托留在户籍地家乡,通过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少年儿童。而他们普遍学习环境差,学习成绩偏低;心理方面普遍欠良好;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等等。同时,有关养老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将面临家庭功能弱化、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不足、医疗照护需求攀升、农村养老服务少供给供短缺给、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等问题。留守儿童与养老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综合以上现状与问题,我们积极协商、制定计划、安排分工进行实践,这使我能更加聚焦于自身关心的问题的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计划对于实践效率性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到达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后,结合之前网上的资料和几天的走访调查,我又对留守儿童与养老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留守儿童的现象一直存在在我们周围。他们有的住在亲戚家里,有的由祖父母隔代抚养,有的被送往寄宿制学校……经过交流,我意识到,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等心理问题。而且由于长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男孩,在短暂的交流中,我发现他的身上缺少了这个年纪本该有的自信与阳刚,实在是令人心疼。在走访留守儿童的同时,我也走访了一些老人家庭。在这个智能化的新时代,大多数的他们没有智能手机,一台电视便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他们用着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与世界交流着。他们盼望子女的归家,节假日是他们最大的盼头。与此同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居家养老是目前很多家庭采取的模式。可之前发生的保姆虐待老人事件让他们迟迟不肯请保姆;靠子女养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方式,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这条路也越走越窄。生活观念不同、婆媳矛盾、教育理念差异、生活习俗迥异等问题让亲情甚至成为包袱。养老成为一大难题。
图1为实践队员走访老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琳 供图
对于此,可以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门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可以动员全社会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发展,积极地为留守儿童较多地地区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帮助留守儿童父母掌握与分离有关的谈话内容,教育留守儿童主要照料人相关性保护和性教育知识,为留守儿童较多的教育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对于养老,要充分把握“中国式养老”政策机遇,进行多元养老产业融合。我们要传递爱,守护温暖,建设留守儿童与养老人文关怀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
一个健康的社会首先是儿童能够健康发展的社会。这里的儿童,不仅包括城市的孩子,还包括更广袤的乡村那些与父母分离、孤独而倔强成长的留守儿童。(通讯员 张琳)
图2为社会实践队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琳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1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