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百姓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为调研四川省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与以九寨沟为主的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美丽中国·寻迹阿坝”实践团一行15人于2023年1月14日集结,先后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了为期7天的生态调研实践活动。
深探锦城生态,对话一线工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自古便有“锦城”“天府之国”等美称,在如今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既是前沿队伍,也起到了领头作用。实践团队成员在集结完毕后,便于1月15日正式开展实践。成员们上午前往了成都市大熊猫繁殖基地,简单了解熊猫相关救助保护政策后,下午移步至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环境保护一线工作者马朝洪主任展开访谈。马主任详细向我们讲述了林业发展的三个时期和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对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生态资源利用(发展生态旅游等),马主任向成员们推荐了“九寨沟模式”。马主任表示,四川省在建设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国家林草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即将在四川开展“森林四库”示范省建设,“林草兴则生态兴”,四川的明天必将更加美丽。讲解过后,马主任为实践团的大家答疑解惑,使成员们对四川省如今的生态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之后的寻迹阿坝之行奠定了知识基础。
亲访高校交流,了解环境领域前沿技术
为进一步探寻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专业技术,实践团成员们寻访了四川大学与西南民族大学两所四川省高校,并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两所高校的环境实验室,听取了老师对各实验室所从事研究的细致讲解。在四川大学的访学中,苟敏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目前实验室从事的环境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及资源化、难处理废水研究、水体与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等前沿技术。在西南民族大学的访学中,实践团成员们亲睹了污水厂处理装置等污水一级物化处理单元及MBR工艺和SBR工艺等污水二级处理单元。科技兴则生态兴,正是这一个个先进治理技术的成功研制,使四川省生态建设得以蓬勃发展。
重走火花海,学习震后重建维护工作
1月17日,实践团成员们转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启新一轮的生态调研考察。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后,九寨沟国家森林相关负责单位立即响应,从保人居安全、保生物多样性和保景观三个方向着手损坏最为严重的火花海修复工作。九寨沟相关科研工作者向队员们介绍到,火花海的修复方案以成都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修复体系措施为主,采用改性糯米灰浆代替水泥粘合震损钙华、崩塌落石,重新筑坝。修复团队在“古方”中增加了改性剂,为材料加固。经过反复冻融实验,成功堵上了40米的决口。同时,通过黏度时变材料防渗、通过竹锚加筋护坡,恢复了震损坝体和植被生态。在参观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也向队员们从景区垃圾运输、观光车与游览栈道等几个方面细致介绍了景区日常维护工作,展现了九寨沟无处不巧思,为生态维护不断创新的理念。
分发问卷,调研生态维护成果
都江堰、九寨沟和黄龙均属于国家5A级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光游览。为调查研究游客对于景区灾后重建的生态环境满意程度与相关建议,实践团成员亲临景区,实地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分发问卷。调查结果中,灾后重建的环境满意程度评分均达到了九十分以上,代表着当地生态建设取得成功。不少游客也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之后的环境建设表达了自己的期许。
新时代治蜀兴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美丽中国·寻迹阿坝”实践团一路走来,见证了天青水净的人间仙镜,见证了科技发展对环境治理的巨大作用,见证了灾害过后的移山换木,见证了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16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