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从未熄灭,它默默的在那里闪烁着光芒。它的光透过了重重云雾,照射进华夏民族的心房,并在此植根,永不磨灭。它便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繁花齐韵”实践团在日照市图书馆内,围绕“守正创新担使命,赓续文脉谱华章”的主题展开实地调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民族复兴大责。
实践团成员走进方志馆内,观赏到了“南茶北引”历程。据工作人员介绍到茶树的起源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与将要到山东工作的谭启龙谈话时,首次提出“南茶北引”的构想。1956年开始,谭启龙安排有关部门在青岛和临沂地区(当时日照县属临沂地区)试种茶树。1966年成活5亩,“南茶北引”在日照获得初步成功。日照种茶获得成功,使全国种茶区域北移了三个纬度,成为当时一项很大的创举。到2006年,日照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围绕扩量提质、日照在种植、技术、品牌、市场、文化等方面补短板、聚优势,实现了全要素发展,形成了新一轮发展高潮,日照绿茶产业进入了整体素质快速提升、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通过这次交流我们感悟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参观方志馆时,实践团成员有幸观看到了“过门笺”的制作。莒县过门笺,是山东省莒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莒县过门笺是莒县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春节粘过门笺是莒县流传已久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莒县过门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同时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但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日渐淡化。受环境影响,过门笺的制作也不断市场化、商品化,致使一些传统图案变化或消失,原汁原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寻觅。目前莒县当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和继承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过门笺刻制技艺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已到了抢救的关键时刻。这使我们意识到只有推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让人人参与保护传承,共享保护成果,才能不断延长文化遗产的“生命线”。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感悟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年人的努力,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17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