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成都1月15日电(通讯员 王琳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体现了华夏大地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色。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024年寒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竹生兰沟,编绘‘兰’天”实践队来到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兰沟村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和研究非遗竹编文化,推动其传承与发展,为兰沟村的非遗文化保护和振兴贡献力量。
在实践开始前两日,团队成员为此次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打印相关资料、联系相关负责人和著名竹编手艺人、购买宣讲所用物资和前往兰沟村进行踩点等,为保证后续活动顺利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第三天,成员们走进了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和竹编工艺厂。整个展馆布置典雅,各式各样的竹艺品琳琅满目,展示了竹编工艺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员们在展馆中仔细观赏了许多传统的竹编作品,如篮筐、凉席、竹椅等,感受到了竹编工艺的博大精深,还欣赏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竹编工艺品,深入了解了竹编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和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还了解到了兰沟村非遗文化振兴之路的发展与竹编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图为博览馆工作人员为成员讲解竹编作品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傅绎霏 供图
此外,团队成员还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走访和交流。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传统竹编技艺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问题。曾经,竹编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手工艺,更倾向于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竹编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成员们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能够薪火相传的愿望。这让成员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实践第四天,团队成员寻访到了两位著名竹编手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老师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殷超老师。细如发丝的竹在他们的手下焕发生命的新春,用奇迹般艺术的形式封存生命的结尾。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竹编技艺的精髓和传承之道。他们向团队展示了竹编工艺的精妙之处,让团队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魄力。在与竹编大师的交流中,成员们不仅学到了许多技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竹编亦如做人,只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图为团队成员对陈云华老师进行采访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傅绎霏 供图
在实践的最后一天,成员们来到青神县南城小学,为小学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竹编非遗文化宣讲。在宣讲活动中,实践队队员结合此次调研经历,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竹编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和实用价值,让孩子们对竹编技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互动环节,成员们邀请同学一起动手编织竹编小船。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孩子们积极参与,不断尝试,最终展现的作品虽并不完美,但他们都乐在其中。
宣讲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也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年轻一代继承前人智慧与心血的重要性。成员们都期望,通过这次宣讲,能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青神竹编的美好未来,应由充满希望的下一代来描绘。
图为团队在南城小学进行宣讲活动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傅绎霏 供图
这次寒假返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深刻领略到了竹编工艺的魅力与价值,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使只有短短五天,团队成员们也收获颇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振兴贡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精工绝艺炎黄手,万种风情竹韵娇。”在青神竹编文化的熏陶下,成员们更加坚定了做好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大家都相信,通过团队的努力宣传,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27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