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在贵州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1月15日,正值遵义会议召开89周年之际,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寒假红色专题学习团队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多地进行党史学习活动。
图为团队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前拍照纪念
实践团队首先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学习。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导游的介绍下,成员们了解到了“遵义会议会址”匾额的来历。据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李来福回忆:1964年11月的一天,天气很冷,当天下午,毛泽东午睡起来以后,听说贵州来人请他为遵义会议题字,他很高兴,当即令工作人员取来纸笔。经过精心构思,他在一张长34 厘米、宽24厘米的宣纸上,满怀激情飞笔写下了“遵义会议”四个大字。接着,又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宣纸右边写了“会址”两字。两张纸接起来,六字分三行,从右到左竖写,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在毛泽东一生中,他的题词虽然非常丰富,但在对待请求他题词的事情,却有着他恪守的原则与分寸。绝不是随意之作,更不是有求必应,而是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等角度来考量的。目前,以毛泽东题词制作而成的“遵义会议会址”牌匾,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名匾”。
团队跟随景区导游的路线,认真听取和感悟,沉浸式感受到由这支拥有坚定信仰的人民军队蕴含的强大理论力量。
图为团队参观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
实践团队随后前往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参观。在跨过漫长的登山石梯后,是处处青山和寒冷肃穆的石碑,惟党徽犹在天空下熠熠生辉。石碑刻着由邓小平题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图为团队参观红军卫生员龙思泉战士的“红军坟”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在一名当时无人知晓其名的“红军坟”前,着重介绍了一名红军卫生员的故事:
1935年春天,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十三团二营进驻深溪。该营有一名红军卫生员叫龙思泉,他自幼父亲的影响,学习中医。部队驻扎城南后,龙思泉除担负着全营的防病治病工作外,还利用自己的中草药知识,采来山中草药,为前来求医的驻地群众医治,而且不收一分钱。
一天中午,一位农民找到龙思泉,请他到家里给他父亲看病。龙思泉顶寒冒雨,翻山越岭来到农民家里,为病人治疗。第二天清晨,龙思泉准备返回营地,推开门见外面站满了等着看病的人群。龙思泉立即为群众看病治病,还一边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与主张,直到给所有病人看完病发完药,才返回营地。不想就在头天夜里,二营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已在拂晓前开拔。由于龙思泉还没有回来,营长只好给他留下一张字条,请房东刘大伯转交给卫生员,叫他往遵义城方向追赶部队。
龙思泉回到驻地后,刘大伯急忙把字条交给他,龙思泉立即告别刘大伯出门追赶部队。大伯怕他出意外,和几个乡亲把卫生员送了一段路后才分手。不多时,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刘大伯和几个乡亲忙向枪声响起的桑木垭方向跑去,在通往遵义城的公路上,只见龙思泉已经躺在血泊里。看着被杀害的红军卫生员,大家满腔悲愤,不顾危险,一起动手把龙思泉安葬在了路旁的松树林里,又在坟前立了一块石碑,由于不知道姓名,石碑只刻上了“红军坟”三个字。
龙思泉牺牲后,乡亲们仍忘不了那个笑容可掬、满腔热情的红军卫生员。当家人有病痛时,他们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红军坟”上。他们来到“红军坟”前祭奠,求平安。乡亲们不知道红军卫生员的名字,就称他为“小红”。
团队听到这个故事后,无不深受触动。中国共产党自始至今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其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强信仰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国情为中国蹚出了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一代又一代拼搏、斗争出来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以先辈们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党史可以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青少年只有了解前路充满荆棘,才能坚定信念跟党走,才能更加珍惜现在和未来的道路,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人生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28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