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非遗,曲阜师范大学“乐道拾遗,匠心筑遗”实践队员于2024年1月19日至2024年1月23日期间前往山东省潍坊市,以山东潍坊风筝为切入点,展开“弘扬传统文化,体验非遗之美”实践活动。
寻访非遗工作者,传承风筝非遗之美
实践队员石宇涵积极与非遗工作者郭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到郭老师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制作风筝这门手艺有着浓厚的兴趣,12岁以来正式接受传承,一心一意学习风筝这门传统手艺,已经30多年了。郭老师怀念那段跟着师傅学手艺的时光,他认为那个年代才是属于潍坊风筝真正的高光时刻,因为那时的风筝都是纯手工扎制的传统风筝,风筝艺人全凭真本事吃饭。通过与郭老师交流实践队员也了解到风筝制作的具体步骤:风筝的制作有些简单,有些也比较复杂,关键看对外形和质量的要求高低。美观而且飞的高,那就要花功夫设计和精心制作。我们一般经过以下几步: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英寸及23英寸。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英寸,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校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在聆听郭老师详细讲解后实践队员也亲身体验了风筝的制作过程,体会了这门手艺的不易。
最后实践队员也与老师对潍坊风筝非遗文化现状进行了深入交流,老师指出如果只把风筝简单地看成一种文化,而不加入载体,把它变成一种商品,变成一种社会使用的东西,那么它早晚会被淘汰出局。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风筝这项非遗产品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把它变成未来社会不断需要而不得不生产的东西,而不是被动去保护。“跨界合作,让风筝这种传统文化,焕发了更加年轻、更加国际化的魅力。”老师说,他花了半辈子去了解风筝、制作风筝,这样的尝试又发现了很多惊喜,让他感觉到风筝创作有更多可能。目前,他正在深入考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在全新的市场形势、传播形势下,用匠心+创意拓展风筝表现的内涵,丰富风筝文化的魅力。
探寻风筝之都,感受非遗之美
实践队成员于2024年1月19日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风筝博物馆。踏入馆后,实践队员便对多种多样的精美风筝所震撼,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不断惊艳着我们的目光。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里,众人可以看到各种主题的风筝,如“长寿”、“吉祥”、“富贵”等,它们用图案、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此外,博物馆内还展示了风筝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潍坊的风筝与潍坊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相伴而生,满载着传承而来的历史信息,散谥着浓郁的泥土芳香,以美的历程,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风筝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希望,它载着梦想穿越时空,连起四海之谊。各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也不断吸引着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不远万里前来参加。
一只风筝一座城。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不仅亲身体验传统非遗风筝手艺,而且深刻感受了潍坊风筝之美、非遗文化之璀璨。在潍坊风筝非遗文化的牵引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潍坊,从大学生到上班族、从老者到儿童,都尽情地享受着放飞的自由与畅快。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实践队员将继续投入力量,为潍坊风筝的传承与创新投入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36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