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非遗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其蕴涵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情感理想,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也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闽都”福州迄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坚持以人为本,将厚重博大的非遗文化和数字化技术融合,呈现具有时代感的展现形式。从古到今,一代代中华儿女始终坚守初心, 为传承事业灌注着自己的毕生心血,让非遗在时间长河中焕发无限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与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合影 温佳煊 供图
民间文学——福州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发源于福州,从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福州诗钟得名于咏线香代替钟表计时作诗的游戏方法,用细线坠铜钱系在一根线香上,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依诗歌的对偶技巧和文学水平分出胜负,游戏形式多为限题、填字和种格。数字显示屏上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福州诗钟计时的过程,而且还有答题功能,让参观者在交互体验中感受福州诗钟的魅力。
图为福州诗钟的数字智能展现形式 温佳煊 供图
传统戏剧——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一种流行于福州十邑及闽中、闽东、闽北地区的传统戏剧,雅称“榕腔”或“闽腔”,是现存唯一的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2006年,闽剧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剧唱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多变的唱腔,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演绎,让闽剧在时代更迭中历久弥新。
图为闽剧表演时的用品 温佳煊 供图
图为以数字技术呈现的闽剧表演场面 温佳煊 供图
跟随音乐节拍,走进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即民间舞蹈,指在民间流传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福地传统舞蹈与地方节庆民俗紧密联系,从高雅、肃穆的佾舞到热闹非凡的福州高湖舞龙灯,从队形多变的福清新厝车鼓舞到烛光闪闪的永泰椽板龙,八闽子弟将乡情同乡土融合在一起构成动感的舞蹈节拍,在恣意舞动中传递着华夏文明悠悠千年的风韵与气度。
图为对传统舞蹈的主要介绍 温佳煊 供图
传统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十番,又称“十欢”“什欢”或“十番伬”,因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茶亭街、由多种器乐交响而得名,演奏乐器有椰句、云锣、狼丈、檀板、清鼓等。由于坐行皆可演奏,福地十番音乐的旋律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随行随奏、亲切动人。2006年,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近四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随着多样、新颖的音乐传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传承十番音乐,导致乐团和十番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十番音乐,福州十番乐团团长张鸿雁说:”我们一直在培养年轻新人,同时注重演奏曲目上的创新,比如加入民乐新鲜元素和形式,和唱歌配合。”传承人在坚守的基础上和时代同频共振,茶亭十番音乐会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茶亭十番音乐的乐器 温佳煊 供图
图为茶亭十番音乐的斗管 温佳煊 供图
刚柔并济的拳法——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制止侵袭、强调“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和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主要招式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练习方式包括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辅助器材有木人桩、贴墙沙包、三星桩等,是中国武学历史上少有的专为女性所创的举法之一,故此拳又有“女人拳”之称。2014年,咏春拳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文化传承方面,咏春拳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学习和传承咏春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次,咏春拳的技法和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素质。
图为咏春拳的部分招式 温佳煊 供图
图为训练咏春拳时用到的木人桩 温佳煊 供图
以声传情的技艺——福州曲艺
说唱演评,曲意传情。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演、评的表演艺术,品种繁多,流布广泛。闽地丰富多彩的曲艺文化遗产,将音乐与讲唱相结合,铺叙评说,让观众沉浸于音乐旋律的同时,又能体会到福州曲艺的根本内涵。
图为正在表演福州曲艺的人物模型 温佳煊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非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文化瑰宝。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愈加源远流长,国家的软实力才会蒸蒸日上。
图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 温佳煊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3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