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作为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珍贵文物3万余件,集展览、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其中常驻的陈列馆有:福建古代文明之光、意匠天工——福建传统工艺精品陈列、福建戏曲大观、自然馆基本陈列等。福建博物院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展示藏品,并通过各个学科的融合来书写福建文化发展传承的序章。1月30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赴福州市探寻文化谱系实践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同中小学生们一同走进福建博物院并探索“福”文化谱系。
图为实践队成员于福建博物院前合影 李玉棋/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走进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陈列馆,福建古代文明发展历程跨越数十万年苍茫山海的雄浑图景以六个历史顺序主题在这里缓缓展开。
图为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陈列馆入口 王艺冉/摄
首先步入的是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期的展示厅,仿佛能听到蒙昧的远古丛林间回响着敲击手作石器的回音。在这里,有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面岩洞,被称为“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如今位于福建三明的石灰岩孤峰上。看着展厅内模拟的旧石器时期先人的生产生活复原模型,很难想象距今三万年的先祖们在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是如何与毒虫猛兽相伴,艰难顽强地生存。
图为旧石器时期先人生产生活的复原模型 陈雯佳/摄
接着脚步转移到新时期时代的展厅,福建的山海间古聚落星罗棋布,逐渐有了原始的农业手工业纺织业和最朴素的裸烧陶器,环形的海洋文明独有的陶器和带形的山区文明独有的陶器在博物院内交相辉映,泥条盘筑法所制成的彩陶在1000℃下闪耀着闽人先辈的智慧光芒。
图为出土于闽侯的新石器时代陶钵 李玉棋/摄
到了青铜时期,活跃在福建的“七闽”部族在《周礼》等典籍上已经有了文字记载,而这些相关的考古遗址也为我们揭开了那一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古老的青铜器、造型多样的陶器和原始青瓷,验证着福建文明之火的初萌,以“大铙之王”——建瓯出土青铜大铙为重点展示,其上遍布的是云雷纹和兽面纹,可以想象在战场上“鸣金收兵”时,敲响青铜器的前辈们是何等的飒爽豪迈。
图为青铜大铙上的云雷纹和兽面纹 李玉棋/摄
在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历史阶段,闽越王国悄然登上历史舞台。闽越王宫殿的复原模型在场馆正中透出恢弘之色,它象征着古代王者的权力地位和古代匠人的智慧。除此之外,闽越古墓中还出土了许多玉币和器型更加丰富的陶器文物。
图为武夷山高胡南坪宫殿建筑复原模型 胡蔓/摄
图为西汉时期的玉璧 郑子晗/摄
跨越魏晋隋唐时期,在闽越国湮灭于历史的烽烟中后,福建地区更紧密地与中原融为一体,大批南下的移民在改变了福建的族群构成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因素。
历史发展在百业兴旺、人才辈出的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在海外贸易的推动下,宋代航海的先进技术、民间仕人的雅趣生活、中外国家的交流促进和茶文化的兴盛通过文物如一幅历史画卷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
图为宋元时期的铭文墓碑 刘梦婷/摄
行至最后一个展厅,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荟萃福建博物院众多馆藏瓷器珍品,五彩斑斓的釉色之光照亮了这一时期瓷器的外销之路。
图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复原模型 郑子晗/摄
图为讲解员为大家讲解陶器 陈晓婷/摄
参观结束后,我们采访了一同游览博物院的小朋友们,他们表示听完讲解后收获颇丰,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并提到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小朋友 李玉棋/摄
在采访此次讲解员梁琪女士的过程中,她表示希望当代大学生要主动了解历史,通过历史的智慧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惑,更要传承福建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格,主动传承并发扬福建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讲解员梁琪女士 陈雯佳/摄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应当主动溯源文化本根、探索文化谱系、汲取文化底蕴、赓续文化精神,以文化自信执笔未来,唱响传承之音,谱写崭新画卷。通过本次的实践学习,实践队成员们表示在未来将牢记“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的精神,承时代之风云,以自信自强、与时偕行的传承姿态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38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