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对中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月19日至22日,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探历史文脉,铸时代强魂”——赴福建泉州社会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把时间留在西街,把西街融入生活”
泉州西街,是这座千年古城最早的街区,在一千三百多个春去秋来中,西街见证了鲤城一点一滴的变化。沿着街道从头走到尾,实践队发现西街仍然保留着大量有历史原貌的建筑,感受到西街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在千年变迁中带上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实践队成员对西街部分老居民和游客进行采访,提问受访者对西街的印象,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包容”,在这里,可以看到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能看到传统文化不断衍变创新的过程。实践队队员看到有许多精美的文创产品,冰箱贴、香薰、明信片……这些现代日常用品上皆有泉州的特色文化标志,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方式。
图为夜晚的西街街道。通讯员 庄颜 摄
图为西街的文创产品。通讯员 林方逸 摄
都说“半城烟火半城仙”,泉州作为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泉州开元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也是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实践队成员走进开元寺,听着解说员介绍每一处石壁、每一座建筑。走到照壁前,解说员告诉我们:“照壁上的这只神兽貌似麒麟,是一只独角兽。古话中‘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的就是这家伙”。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劝诫人们适度为佳,不可贪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游客。通讯员 谢锶涵 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开元寺照壁。通讯员 庄颜 摄
“高士无茶不风流”
泉州茶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世界。“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泉州和茶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也户户都有饮茶的习俗。实践队探访泉州本地的古厝茶馆,在茶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展示下,学习泡茶的技法和相关的茶文化知识。烧一壶热水,拈几许茶叶,置于瓷制器皿中,沸水冲泡。实践队成员也轮流尝试了冲泡茶叶的操作,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泉州茶叶早在宋元时期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闻名中外。茶歌、茶舞、茶艺、茶餐皆是由茶衍生出的茶文化,品茶和懂茶最是鲤城的人间烟火味。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成员展示泡茶技法。通讯员 庄颜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泡茶。通讯员 修艺佳 摄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
蟳埔簪花是泉州蟳埔渔家女的装束,“蟳埔女习俗”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海边的渔家女梳起长发盘在脑后,插上骨髻、鱼梳、发簪,带上一圈圈的鲜花、消化和边花,构成了“头顶上的花园”。实践队成员来到当地簪花店参观体验簪花过程,簪花店老板告诉实践队古老的簪花并没有这么多繁复的样式,现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头饰和各式各样的服装其实也是传统簪花为满足旅客需要而做出的的变化和发展。蟳埔村的簪花文化这一非遗技艺在传承和发扬中保留了其文化内核,适应旅游经济崛起的同时也承载了古老民族文化的情感记忆。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蟳埔簪花。通讯员 庄颜 摄
通过本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走访了泉州西街、开元寺等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景区,也感受了泉州茶文化、木偶戏文化、蟳埔簪花文化等人文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坚定文化自信,并深切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着眼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重要意义。实践队队员表示作为青年应投身于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潮中,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40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