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至1月30日,清华大学“种梦湄潭”实践支队回到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开展为期5天的支教和交流活动。讲台上,支队成员结合个人专业和自身爱好,为不同年级的同学设计了趣味性高、知识量大、互动性强的素质拓展课程,帮助同学们以更广的视角看世界,以更深的思考做抉择,有更大的自信不迷途,有更好的目标常追逐。讲台下,队员们与当地同学“打成一片”、彼此信任,面对面心连心,共同探讨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收获的思考。
在备课时,支队成员刘瀚泽与高一高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湄潭地处贵州省北部,自然景观秀丽、农业物产丰富,但是与外界的沟通欠缺,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老师们希望支队能为大家带来尽可能多的拓宽视野的内容。
图一 刘瀚泽在为同学们分享社会实践心得
于是,瀚泽从自己在大学期间参与海外实践的经历出发,为高二年级的同学们讲解了一次实践从行前准备到实地调研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过程。在授课时,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并且对于社会实践这种形式以及埃及的风土人情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支队成员相互交流时,瀚泽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不太常规的课程,一是让大家对大学生活有所向往,更重要的是想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实践需要定位一个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去进行预调研和外联,然后才是实地的调研。希望这些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地去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能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来,开拓自己的眼界,为祖国的发展建言献策。”
图二 王涵在《语言学:说话的艺术》课程上
支队中,王涵同学曾经参与过在春季学期开展的“种梦湄潭”线上支教活动,那时他便与当地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一次,他走进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一次有关语言学的探秘。
他以当下的热点ChatGPT为切入点,讲述了人类语言的特点、语言学的概念等,带领同学们从熟悉的现代汉语出发认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王涵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大二本科生,选择与专业“不搭边儿”的语言学课程来为大家分享,他有自己的思考和用意:“我一直对语言学很感兴趣,到了大学也选修了相关的通识课程。讲出来,是希望大家在学习语言类学科的过程中发现语言的美感,同时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养成勤于提问、善于思考的习惯。”
除了到班做分享,每个晚上,“种梦湄潭”实践支队的大家都会守候在办公室里,与同学们做面对面的交流。支队成员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在校感受、未来目标,在帮助同学敞开心扉的同时知晓同学们的基本情况。而后,支队成员对同学所提出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并与同学们建立深厚友谊、交换联系方式,将短期的交流变成长期的互动,持续给他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图三 沈芮熙在和同学一对一交流
支队长沈芮熙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求高了,在学校里遇到了许多“老相识”“老朋友”。谈及交流的感受,她这样讲述:“在和小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很幸运他们愿意信任我,愿意和我敞开心扉地交流,也特别高兴地发现他们比一年前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分别时刻,她为所有的同学留下寄语:希望所有的小朋友们都能在交流里有所收获,不论是感动,是信心,还是动力。祝愿大家前程似锦,不凡此生!
这是“种梦湄潭”实践支队第三次来到湄潭,走过一年春秋冬夏,陪伴一程喜怒哀乐,支队成员与当地同学相互信任、彼此照亮,一同守护着从前种下的梦想,展望着终将抵达的明天。捧着一颗心来,已经有累计100余位同学参与到“种梦湄潭”的各类线下、线上支教活动中来,为当地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种下一颗种子,一年的时间里,实践支队的成员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变化和成长,也随时准备着与他们共同面对未来的思考与抉择。面对面交流的晚上,有时候一间屋子里竟会涌入100余人;不带一棵草去,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每一位老师的信任、每一则从湄潭来到的美好消息、每一份因为湄潭而结下的美好情谊,都是对“种梦湄潭”实践支队的最大褒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40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