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月19日至22日,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探历史文脉,铸时代强魂”社会实践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烟火鲤城,探寻人文文化
为实地体悟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泉府街巷之美,实践队首先前往西街,开启了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泉州的每条古街巷都各自有其专属的名称,这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反映了泉州各个历史阶段经济、物产、社会的变迁和宗教信仰的产生等,折射着泉州的文化底蕴,是泉州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历史留给泉州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走访调查,实践队员了解到1300多年来,这条古街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诸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在这里,走三五步就可见一处文物古迹,走三五步就可观一所名人故居,走三五步就可听闻一个遗闻轶事、民间传说。西街随处可见的宝藏,更保留着浓郁的烟火气息——西洋风格的钟楼、南洋风格的骑楼、闽南风格的大厝,皆在西街错落分布。街区的生活功能没有因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减弱,浓厚的生活气息反而使游客深受感染。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访西街。通讯员 庄颜 摄
蟳埔簪花,领略浪漫底蕴
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以花为簪,以蚵筑宅,以海为生”的蟳埔村,体验蟳埔村“簪花围,穿花衣,闲做半日渔家女”的蟳埔女习俗,深入探寻和了解这座古老的文化小村庄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走进蟳埔村,放眼望去是一堵堵鱼鳞似的独特墙面,这就是蟳埔村的特色建筑——蚵壳厝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是用蚵壳、砖石组合砌成的,利用蟳埔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就地取材,用蚵壳墙体取代普通的红砖墙体。除了蚵壳厝建筑,还有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就属头戴簪花的蟳埔女。将头发盘成海螺状,穿上一支象牙簪,再用鲜花的花苞串成花环,圈戴在脑后,最后插上配色大胆的鲜花或绢花,这就是蟳埔女的“簪花围”。“今生簪花,来世漂亮”,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簪花过程,感受到了簪花文化承载着渔家女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福。这座小村庄如今也是旅游的当红景点,络绎不绝的旅客来到这里体验当地的簪花民俗。可以说,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承载着渔家人过去的情感和记忆,更是现代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簪花。通讯员 庄颜摄
开元泉州,寻迹建筑文化
1月22日,队员们来到了泉州开元寺。开元寺作为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在走访调查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作为泉州古城的地标建筑,开元寺不仅是泉州与中外宗教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的文化名片和精神图腾。如今,开元寺早已成为泉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勤佛日、佛诞日,就会举办以开元寺为中心的庙会活动,人们进入开元寺“勤佛”、吃斋面,在泉州西街逛庙会、买卖物品,其繁华场景远胜宋元。开元寺融合了多元文化精华,寺内包含宝箧印经塔、窣堵波式塔、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印度教石柱等多处宗教建筑,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给古城泉州带来的影响。开元寺作为泉州精神的栖居地,文物史迹众多,除东西塔之外,还有大雄宝殿、“紫云屏”石刻、飞天乐伎、藏经阁、檀樾祠等古迹,千百年来一代代泉州人如数家珍。多元融合的宗教文化与古城的烟火气和谐相融,凝练出“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气质。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于泉州开元寺。通讯员 修艺佳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40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