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31日电(通讯员 史衍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疆域辽阔,东部有狭长的海岸线,临海优势使沿海居民拥有更加便捷的水产品获取渠道,由此东西中部饮食结构因地理位置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2024年1月12-1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利用校区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深入探索沿海地区居民饮食结构现状及问题。
1月12日为让实践队员们充分了解本次实践的初心与目标,实践队组织开展了主题理论学习会。学习会以“蓝色食物”为线索,串联起蓝色食物本身—沿海饮食结构—国家饮食现状之间的关系,通过往年实践基础与网络资料学习,帮助队员们做好实践准备。同时,实践队员们在学习会上跟据自身家乡饮食条件进行了交流讨论,内陆队员与沿海队员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两地饮食结构的巨大差异,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实践主题对国家饮食的重要性。经最终商议与队长安排,实践队决定采用线上电子问卷发放与线下调查访谈两条主线并行的调研方法,深入日照市水产品消费端与供给端两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沿海城市的日常饮食结构、饮食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前期理论学习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钰晴 供图
1月13日,耕海牧渔实践队走进日照第一站——山海天景区。由于实践时间为工作日且为冬季的原因,景区内外地游客较少,多以该景区附近的日照本地中老年退休居民为主,这为实践队员调查日照居民饮食现状提供极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实践队员的线下调查年龄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在景区与日照本地居民的交流访谈,实践队员归纳问题共性、探索普遍规律发现,首先,沿海居民对蓝色食物的接受程度与职业、个人经历有关。在访谈中,一组实践队员遇到一位现为环卫工人的老爷爷,爷爷说到:“我以前是在海上打渔的,那时候吃鱼吃太多了,在船上有时候宁愿饿着也不想吃鱼”,而在访谈结束实践队总结时也发现这位有着独特个人经历的爷爷现今日常生活中食用蓝色食物的频率略低于他人、对蓝色食物的兴趣也不大。其次、沿海居民对蓝色食物的接受程度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不少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表示身为日照居民已经吃了一辈子海鲜,所以老年时期不会再因考虑水产品的营养价值等而有意食用蓝色食物,甚至已经对水产品提不起兴趣;而景区中的少数年轻人表示会因注重饮食营养健康搭配而有意增加食用蓝色食品的次数。
图为实践队员与被访谈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奉婕 供图
同日,实践队员来到第二站——日照市张家庄码头,目的是将码头作为供给端调研地开展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利用码头的性质优势,寻找了一定数量的水产品商贩了解市场情况,发现沿海居民饮食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当进入冬季,水产品自然产量下降,捕捞困难,供给端提高价位,日照居民的蓝色食物消费量也随之下降,通过与部分居民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得到了季节性原因的答案:鉴于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沿海城市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购买水产品的渠道众多、水产品种类选择也更多、水产品应季时间也较长,故对日照居民来说水产品在饮食中已与大米、小麦等常见粮食一样普遍,当冬季价格升高便将蓝色食物“放弃”一段时间即可。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地点记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
1月14日,实践队分为两组分别去到保利广场与大学城附近的小区,直接深入居民日常生活了解最真实的饮食状况。通过多量高质的访问交流,队员们发现了独属于沿海居民饮食的特性。一、沿海居民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日常饮食中食用蓝色食物的频率远高于内陆居民,多为每周2-4次;二、沿海居民对海产品有着更强的情感依恋,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强调重要场合的宴席聚会中要有海鲜食物;三、沿海居民食用海鲜的普遍性使食用水产品已成为沿海城市居民的无意行为,较少有意考虑营养问题,但队员们发现日照中老年人高血压、心脏病等常见老年病发病率较低,可见沿海居民已悄然从蓝色食物中收益。
总体来说,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队发现沿海城市的水产品食用率远高于内陆,同时沿海居民已经将水产品看做一种日常“粮食”,但也正因如此,不少沿海居民忽视蓝色食物的营养价值,对生活饮食的营养搭配敏感度不高,对蓝色食物的善用率低。实践队员们希望通过本次及将来的实践活动将蓝色食物的优点全面展现,为居民营养健康搭配提供更科学的建议。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晗悦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0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