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需立足当下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掇菁撷华”实践团进行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多个地区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人们对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实践团队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实践团成员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
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有关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历史底蕴厚重的地区。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文化传承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团成员认为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人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都会对自己是中华儿女,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实践团队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对非遗传承人及普通艺人提高待遇。
实践团队相信只要做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会更上一层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4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