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柳腔非遗之美,重温优秀传统文化
柳腔是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即墨、平度交界的大沽河流域,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柳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当时即墨以西的水旱虫灾相继来袭,导致群众背井离乡,其中许多人来到了因为乞讨困难这些人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这种曲调后来被称为“肘鼓子”腔,流传到即墨后与当地的民间小曲和秧歌融合,最终形成了新的声腔—柳腔。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柳腔的表演经历了从粗糙到细腻的演变,逐渐发展出了手、眼、身、发、步的基本功法运用,使唱、念、作、打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功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柳腔开始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与当地的民间武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渐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6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