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礼响中国”黄河源调研团2月8日讯】(通讯员:郝彬彤)
2月5日,山东大学(威海)“礼响中国”黄河源调研团成员郝彬彤,为深入调研黄河源祭祀礼仪、推动祭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于山东省邹城市探访孟庙、孟府、孟林。
“礼响中国”黄河源调研团在三孟
兴建于北宋,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展和维修,孟庙承载着历朝历代人们对“亚圣”孟子的崇敬与怀念。团队成员首先进入孟庙,重点游览了“三进院”及其后区域,了解了祭孟的大致时间和传统步骤。
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访中介绍,祭孟大典是专为祭祀孟子而还原的大型礼乐章程,属于“周礼”中的吉礼,集乐、歌、舞、礼于一体。祭孟主要分为“公祭”和“家祭”。“公祭”是指有政府参与的祭孟仪式,“家祭”则指由孟氏子孙自行举办的祭孟仪式。
祭祀排练场景
团队成员了解到,孟庙的第三进院落东西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门名为“知言门”,西门名为“养气门”。“知言门”和“养气门”内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分别存放祭祀时所用的礼器和牲畜,每年五一前后(孟子诞辰)和冬至(孟子祭日)举行祭孟大典时作用巨大。
祭孟最主要的建筑是“亚圣殿”。其外形宏伟,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幅巨型抱柱对联,上书“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殿内供奉孟子头戴九旒王冠塑像。团队成员询问了相关人员以个人为单位祭拜孟子的方法,配合礼官祝辞,体验了祭拜的流程“三拜三叩”,并且联系到相关负责人员,在排练专用区域拍摄了祭孟公祭的部分礼乐器材和排练过程。
亚圣殿全貌
祭拜场景
与祭祀间接相关的事物,主要分为石碑和古树。调研者进入孟庙东路,步入启贤门,甬道两侧碑碣林立,是孟庙各类石碑集中存放的地方,俗称“孟庙碑林”。“孟庙碑林”保存着宋代至民国各代碑碣280多块,大多完好,偶有修补。碑刻书体精美,楷、草、隶、篆各体具备。调研者对不同的石碑进行了拍摄。
碑林
《御制孟子庙碑》
古树树种多数为松桧和侧柏,代表了沉痛和怀念之情。这种情感,正是祭祀文化在人们心中延续和发扬的具体体现。其中,“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它们被赋予神话色彩、作为孟庙“地灵”的体现,更加强调了孟庙建设的正确性和巨大价值,加深了人们对于孟子的崇拜,体现了祭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图为“古树四奇”之“洞槐望月”
走出孟庙,团队成员简要调研了孟府与孟林。孟府是祭孟中“家祭”的重要场所。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之所;五代祠位于大堂东侧小院中,是孟氏宗族家祠,祠内安放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则迁放到孟庙“祧主祠”内。孟林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环境优美凄清。
山东大学(威海)“礼响中国”黄河源调研团关注祭祀仪式对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力求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研寻经典,阐幽发微,探究并发扬祭祀文化所塑造的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追寻民族精神家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山东大学 礼响中国”黄河源调研团 责任编辑:张文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