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2月8日电(通讯员肖泽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实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在实践中体验文化美丽、挖掘文化内涵,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生不息小分队”实践团队员肖泽恩于2024年1月30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学习了解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风筝的流派、种类和特点;潍坊风筝的流派、分类及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有关内容等。
实践活动伊始,队员肖泽恩在风筝广场仔细听取了相关部门对新时代潍坊的具体介绍报告,通过众多奋斗创造美好未来的实例,生动形象的阐明了“‘潍’有奋斗,‘坊’有未来”的新时代建设方针。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年画与中国风筝两大潍坊代表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两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潍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潍坊文化的发展采取牢牢把握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加快文化现代化发展,聚焦加力文化赋能,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井进,奋力开创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措施。对民间艺术的守正创新和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图 1相关部门介绍报告
随后,在相关人员的引导下,队员肖泽恩前往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雕像,雕塑上镌刻着风筝之祖鲁班。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风筝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鲁班用竹子为材料,在墨翟的经验基础上改进了风筝的材质,使得风筝更加小巧轻便。为了纪念他,后人专门铸造了这尊“鲁班像”。这尊“鲁班像”将双臂特化为双翼振翅欲飞,更显鲜活灵动。进入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后,队员肖泽恩来到了民间工艺体验厅。在这里,专业人员对潍坊本土民间工艺进行现场演示,队员肖泽恩观看并学习中国传统风筝的制作方法。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其中,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通过学习和了解,队员肖泽恩对于风筝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体会到了风筝中蕴含的自由与解放、梦想与追求、忍耐与坚持、团结与合作。
图 2了解学习制作风筝
最后,队员肖泽恩仔细研读了潍坊具有代表性的杨家埠风筝介绍,此介绍以大量的实物、照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杨家埠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全面翔实地阐释了杨家埠风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杨家埠风筝骨架制作简练,画面受木版年画的影响,绘画用笔简练、概括、夸张、色彩艳丽、朴实,题材多以年画中的“天官赐福”、“福禄寿”、“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美好吉祥故事为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今天的杨家埠风筝内容上有以祥瑞吉利、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为题材的人物风筝,也有鸟、兽、鱼、虫、花卉风筝。随着风筝比赛被纳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和国内外风筝比赛的不断举行,随着“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一潍坊市发展思想的逐步深化,杨家埠风筝也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着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杨家埠风筝将以新的姿态踏上经济、文化、体育交流的舞台,成为促进潍坊地区发展的重要渠道,更成在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 3队员肖泽恩研读杨家埠风筝历史
此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手工艺品的历史及其发展前景,促进了团队成员对艺术的不断探索,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精神追求。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了解,更好的营造了文化繁荣的氛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于中国一撇一捺、一文一墨、一丝一缕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认同,积极投身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7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