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乡村旅游动力,赋能乡村居住活力
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作为第三产业的乡村旅游业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和保障。2012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年均增长在20%左右,基本上形成了分布广泛、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有效推进了各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促使乡村居民居住空间的意愿发生改变。为了更好的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同代际乡村居民居住意愿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异同,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入乡求真”实践队于2023年1月13日前往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去探究不同代际乡村居民的居住意愿。
走进村民委员会,了解竹泉村情况
在1月13日上午9点,入乡求真”实践队队员进入竹泉村村政府,老书记高爷爷热情招待了实践队员。经过与高爷爷的交谈后,实践队员了解到,竹泉村由明朝末年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堂兄弟高名寔迁此地隐居建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在最大限度保持原始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建设,竹泉村焕然新生,村民住上新社区,老村落变身新景区,形成一条依靠旅游业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图为实践队员与竹泉村高老书记交流 赵芸 摄
景区承包村里人的土地,每年发放给被承包土地的村民一笔钱,同时在最大限度保持原始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为村民修建新居,实现村庄的整体搬迁,将竹泉村分为“一新一旧”。“2008年春天开工,夏天我们就搬进了新房。”在旧社区不远的地方,便是景区建造的新社区。新社区统一灰瓦白墙,一排排四合院整齐排列。“这些是给回村的年轻人修建的,一般都是三居室或者四居室,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在这些院子的后面,配套设施完善。”高老书记说。
图为新社区与老社区的对比 赵芸 摄
实践队员还了解到,景区给村里有手艺的老年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像竹编手艺人、演员、保洁等等。同时也吸引到了不少年轻人,他们看到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开农家乐、旅馆,有的也在景区做点小生意。到2018年后,景区内外的饭店、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土特产销售门店等将近200家,还有一批家庭农场、采摘园等,日常可以解决一千多人就业。
深入竹泉村,调查访问居民
实践队员们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村不同代际居民对于居住意愿差别,在通过高老书记了解大致情况之后,对居民进行深入调查访问。经过一天的走访调查后,实践队员总结出社会经济、传统和教育因素是影响不同代际居民居住意愿的主要原因,由于对于高收入、优越医疗和教育条件的需求,该村的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竹泉村中发展,而是趋于向县城、城市发展;部分年轻人由于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愿意留在村中,在家附近或者景区里找工作;中老年人一般选择留在村中,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居住空间,一方面由于年纪渐长,适应了乡村的环境,留在村里便于照顾老人和孩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收入固定,或者务农或者打工,不愿意改变工作。“俺不愿意出去,在这里也怪好,在景区里干着活,也怪轻快,去县城里又买不起房子,小孩也没地方上学,不方便。”在家看孩子的婶子边说着边看着怀里的孩子。采访的大多数村民给出了差不多的回答,由于景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竹泉村村民的就业,富了钱包,大多数村民的居住意愿就是留在村子里。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问卷调查 赵芸 摄
通过这次实践,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了竹泉村的华丽变身,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一碗“旅游饭”撬动和美乡村建设的“大能量”。这让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改变了大多数村民的居住意愿,使其愿意留在乡村,并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1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