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丹青戏韵,笔墨传薪
大学生网报青岛2月2日电(通讯员 余依娜)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应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汲取千年文化底蕴,唱响时代“新曲”,以情怀去传承,借传播去赓续,用革新去突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为更好了解并传承家乡传统文化,2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挽民族星光 寻家乡特色”实践队赴青岛市胶州市展开了实践学习。
实践队来到了胶州市文化馆,了解到了茂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文化馆介绍,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半岛的地方戏曲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被誉为“胶东之花”。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茂腔服装。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余依娜 供图
据实践队了解,受2020年疫情影响,胶州茂腔队便很少外出表演,政府开设胶州市文化馆并在此专门介绍茂腔文化,让更多的青年朋友了解到了属于胶州的传统文化。同时,胶州市文化馆相关部门还定期开展茂腔演出,邀请市民前来观看,在传播了胶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喜欢上了茂腔。这也让茂腔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发展。
图为胶州茂腔服饰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余依娜供图
据胶州市文化馆介绍,为更好传承茂腔文化,胶州籍新西兰华侨李永杰历经三十年写作完成的《茂腔百感》于2020年6月6日由青岛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作者从1992年中学时代到2021年的茂腔文章一百余篇,共计30万字,是由国家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的首部茂腔个人著作,被业内专家评价为“茂腔剧种的大事”。这本书为胶州文化的弘扬发展增添了靓丽色彩。
“挽民族星光 寻家乡特色”实践队队员了解到胶州茂腔剧团是由青岛金光茂腔剧团发展而来,剧团队员宿艳琴、曾金凤、温秀琴主演的茂腔小戏《兜帽得亭》荣获最佳表演奖等多个奖项,团队成员也多次与常香玉、盖叫天、程砚秋等艺术家切磋艺术,汲取京剧的精华,对茂腔加以改进,对茂腔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图为胶州茂腔曾用道具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余依娜 供图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文化传承需承百代之流,会当日之变。乘时代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以自信自强,与时偕行的传承姿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本次社会实践让“挽民族星光 寻家乡特色”实践队队员学习到了胶州茂腔文化,了解了茂腔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钟爱茂腔艺术,他曾说“我一听茂腔就感觉热泪盈眶”、“茂腔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即使不像《檀香刑》那样直接在小说里写茂腔,我的作品里也处处都有茂腔艺术的影响”,由此可见胶州茂腔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胶州茂腔不仅为当时的百姓提供了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还为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养料,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探寻不仅是了解地方特色的过程,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发展,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实践队员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2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